20xs.org(2 / 2)
其实唐志这个说法是照抄憨山大师的,憨山德清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着作甚丰,对道释儒都有涉及。在明朝时期,经过唐朝的三教论义,道释儒三家有融合的趋势,所以一些僧人也对于儒家和道家经典注释。
憨山大师有很多着作,有《道德经解》、《庄子内篇注》、《春秋左氏心法序》、《中庸直指》、《大学纲目决疑》等等,大师幼年时曾读《道德经》,因文古意幽,文句艰涩难懂,决心参究其中的义理。后经弟子请求为《道德经》作注。因此,大师从万历20年开始落笔构思,一定到参究透彻才落笔,如有一字未通,决不轻易放过。这样努力了15年才完成了《道德经注》。大师曾说过:“我在写经注解时,总是凝神入观,体契佛心,到了内心智慧明彻时,才写在纸上,如果一涉思议,即不中用。”
《楞严经》开示了我们这个宇宙形成的过程,憨山大师做了注释,所以唐志才敢这样说,因为涉及佛法的问题不能信口开河,不能违背佛理。
此时大堂内众人吵成一团,根本没有办法制止,最后怀素大师敲磬才让大家安静下来,道士们依然愤愤不平。
怀素大师道:“让唐九郎把话说完。”
大家一起看过来,唐志摸摸鼻子,“惚兮恍兮,这是顽空,其中有象、有物、有精,这是妄见,也叫‘见精元明’。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什么?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老子没看到,但是他感觉到了,所以用自然来代替。
这个妄见是能见,因为晦昧不清,空晦暗中,看不见东西,所以妄见乱动,寻寻寻觅觅,搅动四周,于是风轮升起,这个风轮就是道家所说的‘气’,地水火风四大轮,首先是风轮升起。是故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故‘专气致柔’。又曰‘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此老子之道源。儒家以此风大为混元一气,由一气以生成万物;都不知道这是第八识变现而来!所以太极图黑白相参,然白即觉性,黑即无明,正不生灭与生灭和合成阿赖耶识,为生万法之始。”
唐志说到这里,问李荣,“你以道门英秀自居,知道太极图什么样吗?”
太极图什么样?太极图一直只有文字,没有图案传下来,哪来的太极图?
“笔墨纸张伺候。”唐志不负众望,真的把太极图画出来了。阴阳鱼,标上子午卯酉四个时间方位。古代十二地支不只是能表示时间,也表示方位。这个太极图是北宋陈抟老祖拿出来的。
唐志不顾大家的惊叹,继续道:“后面的水、火、土、金怎么来的我就不一一说了。偈曰: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唐志念出的这个偈诵大多数人都没听说过,不知出自那部经典,只有玄奘师徒几人明白。
三教论义进行到这里,佛家大获全胜,后面虽然后面儒家也参与辩论,但是高潮已经过去,这些辩论显得四平八稳,平淡了很多。
最后李治作总结,敕曰:“三教并行,殊途一致,有裨大化,幽赞王猷。至德法天,平分儒术,道广其宗,僧不违愿,三教并列,万姓知归。”
三教论义到此结束,儒道两家都离开了。佛道两家的精彩辩论让儒生也心怀警惧,儒家经典能不能经得起推敲呢?其实不能,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候,儒家就被庄子骂得狗血淋头,只是后来汉朝董仲舒“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这才成为政治治理的核心,其他家不能撼动。但是长此以往可不太妙,迟早会被两家超越。
这次的三教论义成为一种典范和惯例,在唐代的三教论义中,通儒硕生与缁黄上手,杂论奥赜,互相发明。三教精英的激烈论辩,完全是一种宗教理论的探讨,显然有助于三教义理的提升。
日后唐代长安僧人、道士中汇聚一些论辩之士,他们开始注重三教理论的学习,以期在论辩中占得上风。唐代长安僧人、道士对儒释道三教理论的融通,以致达到“周流三教,出入无际”的境界。经过唐朝三教论义,儒家开始吸收佛道两家的精髓,特别是六祖大师坛经出来之后,民间形成三教合流的趋势,最终形成宋明理学和心学。
儒、道两家走了,佛家各宗都留下来了,李治也没有走,武咪咪好奇地看着唐志。唐志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上前参见。
李治问唐志:“你这些佛学都是哪来的?四大部洲?”
“是。”
“我很好奇你都学了一些什么,你是入的哪一宗?”
“禅宗。”
禅宗?佛门异类,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大家都讨论起禅宗的事来,又问起刚才念的那个偈诵,原来是《楞严经》里的,这一下大家都不淡定了,纷纷要求玄奘法师拿出来。
在座的有华严宗僧人薄尘,问唐志:“释迦佛传法,说成佛须三大阿僧只劫,你们禅宗说,一棒一喝就能成佛,这完全不符合佛的教导。唐居士,你如果一喝能透得过华严宗所说的五教,我承认你们一棒一喝就能成佛,假如透不过五教,那就是魔说。请你讲一讲?”
大家都看着唐志,这个问题很刁钻,可不好回答。神泰和普光想上前解围,但又没有任何理由,不回答就是认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