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一归何处(2 / 2)
弟子普光对曰:“古镜未磨时彻照寰宇,磨后了无踪迹。”
玄奘赞曰:“如是!如是!这次法会普光也参加吧,另外你去邀请唐志吧,问他要《楞严经》。”说完转身离去。
这时徒弟们都一头雾水,围着神泰和普光,“大师兄,刚才这两句怎么回事?我们觉得慧立回答得也不错啊,还有,为什么师父说你未得究竟?”
神泰对普光作礼道:“师弟深悟上乘,吾不如也。”
普光回礼曰:“不敢。”
神泰对师弟们道:“古镜未磨时如何?回答‘黑如漆’,非常不妥。佛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哪来的黑如漆,哪来的光照天地?所以我用灞桥和长安打比方,灞桥离长安不远,未磨和磨后也相差不远,但是这个不远就是天堑,相差有十万八千里,所以师父说我未得究竟。普光师弟,你给大伙说说这‘了无踪迹’是怎么回事?”
普光只有18岁,长得眉清目秀,在众师兄里面最小,见师兄都看着自己,羞怯道,“心经260个字都可归于‘无所得’,一有所得,便是挂碍。”
众人叹服。又有人问起唐九郎摔书之事,神泰道,“父母所生口,终不向汝道。大家都自己回去悟吧。”
9月19是观音菩萨的生日,观音菩萨的生日有3个,2月19是诞辰日,6月19是成道日,9月19是出家日,观音菩萨和娑婆世界众生的渊源很深,释迦佛涅盘后,把娑婆世界的众生托付给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以来众生,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
有人讥笑道:“观音菩萨在印度是个男的,怎么到了震旦就变成了女的?”这是他们不懂佛理。观音菩萨有32应身,“应以何种身份得度者,即现何种身相为其说法,令彼解脱。”观世音菩萨为济度众生,根据其种类和根性所示现之32种形相,男身女身都有。菩萨化身万千,印度的观音也是化身之一。
藏人喜欢转摇经筒,上面刻着观音菩萨的心咒“六字真言”,很多人就以为这是藏密特有的东西,其实不是。六字真言出自《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汉地《大藏经》里收录了。六字真言威力很大,神鬼辟易,你要念六字真言,晚上鬼不敢上身。
以前唐志做保安的时候在岗位上偷偷睡觉就有体会,当时工厂坐落在开发区,原来是一个乱葬岗,后来全部推平,几栋楼都不干净,唐志在几个岗位上半睡半醒的时候都曾经被鬼压身,动荡不得。当时他念佛号,其他咒都没用,一念六字真言,嗖一下全跑没影了。只是他半睡半醒,很难想起真言。司机开车一般都会存《大悲咒》的音乐,晚上开车起了大雾,看不清楚,放大悲咒很快就能看清。
因为《丝绸之路》会在慈恩寺演出,这次慈恩寺的法会聚集了长安城几乎所有市民,说万人空巷也不夸张。没办法,只好请金吾卫出面维护秩序。
唐志没有凑这个热闹,释道儒三家辩论在第五天,到时候再去也不迟。普光和尚来邀请,与他很平和地谈论法理,让他很受用。这次无遮法会有儒家的令狐德棻,道家的李荣等人,佛家各宗都有人参加。无遮的意思就是真心直露,毫无掩盖,后来有人弄歪了。
听说唐志学得是禅宗,普光很好奇,因为禅宗祖师一直在湖北黄梅传法,市面上流传的禅宗书籍很少,他对禅宗不甚了解,所以向唐志问起禅宗的事情。
唐志是个佛油子了,六祖惠能之后,禅宗大行于天下,深受知识分子欢迎,禅宗公案简直太多,唐志博学强记,信手拈来,特别能唬人,于是两人相谈甚欢。
普光问:“佛说三大阿僧只劫,修行要这么长时间才能成就,禅宗一句话就让人开悟了,禅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唐志解释道:“禅宗一句话令人开悟,拈花微笑的典故听说过吗?世尊一句话没有就把法传下去了。禅宗又叫祖师禅,其他宗是如来禅。所谓祖师禅,就是佛家历代祖师之间传授的,一般人没有资格学这个法。因为这个法要求太高,一般人传不了,也学不了。
佛家的一般法门是通过讲法开示传承。禅宗的传承方法是以心传心,心心相印,听起来很玄,但这是真实不虚的。第一代祖师就是释迦牟尼佛了,传法的方式就是有名的拈花微笑,把法传给迦叶祖师,为第2代。历代祖师往下传的时候都会作付法偈,传到达摩祖师,达摩祖师到东土,把祖师禅也带过来了。达摩传给慧可法师,最后传到第5代祖弘忍法师这里,这就是禅宗的来源。
一句话让人开悟很好理解,你学唯识宗,因为一念妄动,真妄和合,妙明真心就成了第八识阿赖耶识,于是山河大地、人与非人都出来了,同样的道理,因为那么一念断处,山河大地都会销陨,真心显现。所以禅宗有句话‘一念断处,了了分明。’就这么简单,因为简单,所以很多人不信。”
普光点点头,这个道理确实能够成立,慧立也是师父一句话点化开悟的,“禅宗里有参话头,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参话头是对一句话点不开的人用的。和念佛号、念咒的原理差不多,就是以一念代万念,最后万法归一。因为世界上的法相太多,我们的念头太多太杂,一个个去太难,太累。怎么办呢?以一念代万念,紧紧抓住一个话头,一句佛号,一个咒子,这样其他都不想了,这样万念都被这一念隔绝开了。这样万法就归一了,最后,机缘成熟,这一念也没有了的时候,你就见性了。这就是达摩祖师说的:‘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参话头,重在起疑情,比如话头:‘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父母未生前我到底长什么模样呢?老琢磨这事,只有这事放在心上。其他事都不管了。就像害了相思病一样。‘朝于斯、夕于斯、流离于斯、颠沛于斯。’功夫做到这份上才行,整个人被这一个话头笼罩住了。这就万法归一了,一归何处呢?忽然有一天,机缘巧合之下,你得到答案了,这唯一的话头解开了,这叫破参了,啪,什么都没有了,诸相非相了,你就见如来了,开悟了。”
这个也好理解,师兄慧立也差不多是这个状态,唐九郎的话就是一个话头,他被这个话头笼罩了,周围的事情都隔绝开了,所以看起来有点颠颠倒倒。后来见到师父,把这个答案揭开,话头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开悟见性了。
禅宗参话头开悟的故事很多,参的最多的话头是“念佛者是谁?”净土宗念佛号和密宗持咒的原理也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万法归一,有人理解错了,以为我每天念多少佛号,念多少咒,最后就会成就,比如藏地牧民念“六字真言”,规定自己念多少遍,还摸着念珠数数,有人发愿念多少亿遍,这放在禅宗就不赞同的。念咒没错,但念咒的目的是万法归一,最后开悟,不是弄多少功德。咒语、佛号、诵经等等这些都只是一种工具,就像过河用的木筏,过了河就没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