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1 / 2)
朱景当然不清楚朱元璋三个人现在被自己的气候观点,震惊到什么程度。
他只是继续下意识的关心询问道:
“黄院士,不知道我的语速,你记录的是否能够跟得上?”
“如果跟不上的话,我可以放慢一些语速!”
他真的......太温柔了!
我哭死!
正在被震惊的黄子澄,被朱景的这个小小关心,差点感动到落泪。
果然是真君子,真圣人啊。
竟然能够在这种时候,这种时刻,还关心自己是否能够记录跟得上,实在是太善良了啊。
我要拜他为师!
我要尊他为夫子!
只不过,他抬头看了一眼朱元璋和朱棣两人,就赶紧止住了自己这个冲动的想法。
因为不管是皇上,还是燕王殿下,此刻看待朱景的眼神,炙热而又真挚。
黄子澄就晓得,自己恐怕还不够资格成为朱景的门生。
虽然很遗憾,但黄子澄却觉得能够得到朱景的一句关怀,已经赚大发了。
面对朱景的关心,黄子澄稍微平复了一下激动的内心,才徐徐的回应道:
“跟....”
“跟得上。”
“国师可尽管说,在下的手速还行。”
尽管已经尽可能的平复心情,但是黄子澄的声音却是颤抖的,他还是没有完全控制住自己的激动心绪。
“好,那我继续说了,辛苦黄院士。”
“第二个原因,随着气候的变化,会导致降水量的减少,也就是你们所谓的下雨少,让西安府整个的天时变得越来越差,进而导致耕地产粮明显减少,更进一步就会打击到老百姓种地的积极性和信心。”
“我们常说天时地利人和,为什么天时要放在第一位,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此,因为天时不好,就会导致地利人和也越来越差。”
“关中地区原本在大唐以前是华夏最大的产粮地区之一,大秦的时候,更是以此为基地,统一六国,开创了华夏王朝一统的盛世。”
“但是到了唐朝后期,关中却因为降水量和温度的变化,粮食产粮越来越少,连自给自足都成了大问题。”
“在唐朝的武德七年到开元29年的100多年里,长安周围的京畿地区就发生了20多起大型的自然灾害,其中呢,旱灾就有十次,水灾有七次,以及三次蝗灾等。”
“到了唐朝中后期,就发生了37次旱灾,平均每两年就发生一回,自然环境的恶化也使得关中的粮食产量急剧下降,所以西安府就不再是国家首都的最佳选择!”
朱景持续不断的从气候和降水量甚至自然灾害的角度来阐述问题,最后来到了本质的核心问题粮食。
朱元璋和朱棣,听到这里也是恍然大悟。
记录的黄子澄则是兴奋的全身发抖。
大明能够得到这位少年国师,真的是大明之幸。
虽然朱元璋当皇上也非常不错,但是近些年,随着这位布衣天子的雷霆手段,让很多官员都为之瑟瑟发抖。
很多官员甚至预言,如果朱元璋继续这么任性胡闹下去的话,那么就真的有可能会把大明的气运给葬送掉。
可现在听到朱景对于是否迁都西安府一事的部分看法之后,黄子澄就明显的感觉到这位少年国师不是一般人。
不光是黄子澄对朱景非常佩服,就连一直受教的朱棣则是思索片刻之后,就点头回应着朱景道:
“先生,我现在知道了,为什么您会从气候和降水量这两个方面阐述,原来最终关系到的还是粮食,老百姓的生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