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地方志(2 / 2)
地方志,是记载一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产物、史迹与人文现象的书,称为「地方志」
也被称为“方志”,有全国性的总志和地方性的州郡府县志两类。
正规化是在南宋,可是最早起源于《越绝书》。
很多人以为现代了解古代的方法,都是看朝廷正规的史书和考古。
可是,在这两方面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地方志」!
为什么清朝之前的朝代,修史很快,作者会说抄一抄就行了?
就是因为这「地方志」的存在。
后面的朝代修前朝史书,基本上都是把「地方志」统一收上来,然后再统一整理。
而清朝呢?为什么用了九十多年?
因为他们都在忙着篡改「地方志」!
因为「地方志」这东西太庞大了,如果没什么心理阴暗的想法的话,很多都是直接抄就行了。
就像明朝给元朝修史,直接把「地方志」收上来,然后花一两年时间整体抄一份,整理好就行了!
而为什么我们会说史书之上的许多东西存疑?
因为他与「地方志」对不上!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
这么说,是不是很容易理解了?
你连「地方志」都对不上,这和你这个人与自己家的家谱对不上,有什么区别?
你说你是太原王氏,可是太原王氏家谱,没你的名字啊!
这就是史书之上记载了某些事情,可是在「地方志」上,没有!
那到底是「地方志」错了,还是史书错了?
是相信本地人写的「地方志」,还是相信朝廷坐在官衙里的史官写的史书?
这也是为何研究明史的人会那么少的最重要原因!
因为你大清,连「地方志」都篡改了,那还有什么好研究的?
而宋史,唐史,汉史,有那么多研究的人,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地方志」太庞大了,太多了!
打一个比喻,仅仅只是比喻:
比如霍去病,从甘su出去打的匈奴。
甘su的「地方志」上就会记载:什么什么年号,霍去病从这里经过,听说是去打匈奴了,这一天的天气是怎么样的,大军在这里待了几天,等等等等……
而史官呢?在南宋之前,史官就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后朝给前朝修史,肯定要写到霍去病打匈奴吧?
但是他觉得甘su可能不好,那时候肯定会非常多的沙子,人没法从那里过,大军肯定过不去的!
我觉得肯定是从宁xia走的!
然后就修史,写霍去病从宁xia出去打的匈奴。
但是!后世发现了甘su的「地方志」,发现了霍去病原来是去这里打匈奴的,而且还写了他待了几天,一共有多少大军!
那这么说,宁xia肯定就不对了!
这就是一个多方验证的结果。
但是却能直接验证上方的比喻!
而「地方志」,也是我们文明,特有的瑰宝!
这里说一个题外话,整个历史上最有名的「地方志」是什么?
很多人可能知道那本书,但是不知道它也是「地方志」。
这本书就是:
《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