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无有阴阳和有物阴阳(2 / 2)
而“有物”的阴阳却出现了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事物作用现象;
能够说明地便是,一切事物才都是“曲成”;而且“空无”也不在是我们所了解的表面现象;其中“空无”在化有时,可以被描述为两种状态,但这两种状态却根本无法“直线、笔直化”;
也无法做到“参考化”;因为我们会发现,根本确立不出来它的“中心”;或者“相对能够作为选取对象的确立点”;即,毫无立锥之地,简直不能立足。
而即使是我们来到了“有物”的境界中,也会发现,我们根本不知道“有物的阴”是在什么地方;而也只能够从“化无为中”的基础第一阶段中思考出;阴和阳的方向相反,并且彼此诞生于各自的“物极”之处;
但其,我们却永远也无法找到“物极”是在哪里,因为好像我们于空间中所选取的每一个对象都是不能够通澈地解答这项问题的。
即,阴阳的“极”性在哪里;“极性之根”在哪里,会深入到什么样的一种“方向·方位”中;这些我们都无法确定;就好像一块石头,正常来说就是“阴”;可它“阴”到了哪里,是“化阴”进了自己的内部,还是化阴向往着地心、还是这宇宙中的深处;还是什么样的位置中;
即,我们无法确定;
唯一所能够具有的信息便是,“阴·变进”;
可阴是为变进的状态;
那么,“阴”就是为“阳”所生,即它的起点,就是为“阳极”的地方;而现在,这块石头摆在我们的面前,那么,它的“阴”是在哪里;
是在自己本身内部的物质当中,还是在地心,或者说宇宙的更深入。
而如果是在“物体”本身的内部,那便就是无限地去砸开石头;观望内部的结构,寻找“阴”的存在,寻找它能够“成形”的根本。
但是,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阴”是看不到的,“阴”是“无有”的;这是我们在“空无的道体”中看到的答案。
其中一切都是起源于我们的“空无·无有”中;而即使我们的对象变成了“有物”,可这个“有物”的“阴”,却是依然不能够被看穿;因为它依然是存在于“无”之中。
即,这个石头的“有物·阴”我们已经知道了是起源于“无有”或者说“阳极”之处,反正就是外界嘛;但是,它的“阴”扎根在哪里。
在我们看得见的地方吗?
不知道;视之不见,寻之不晰。
现在摆在我面前的这块石头,它的“阴”的位置我们无法确定;因为“深不可识”;我们的根本无法“透识”进入到“有物·物体”的阴是在哪里,或者摆在哪一方面。
是更为深入我们看不到的里层内部,还是“重心”;
那么,此时的问题出在哪里?
出在,我们想要在“有物·阴”的角度中,去查看它“无有·阴”的状态。
“无有”是道体啊,本身就是听之无声,视之不觉的状态;那么,“无有的阴”其我们也便是无法、甚至于很难找到。
因为那都是“无”的状态。
可,“无”这样的“虚”为什么会生出“石头”一样坚硬的“有物”。
而如果我们是查找石头“有物·阴”的位置,那么它就是在我们的面前;因为“石头”就是阴的;无论我们将石头想象成什么样子,它的大小和内涵又是什么样子;“有物的阴”则便就是摆在我们的面前,因为这就是它的形貌力。
因为,凡一切有物,它指定是会有“阴”存在的。
无阴不本;没有阴,就不成形、也不成性;
没有“阴”,就没有“阳”;
我们最好是把“阴阳”思考为一种归类的状态;而不是特定的状态;
即,阴阳不是单一的;
它既不是线性也不是平面性;甚至是于是否是空间性,我也不能够确定;
因为它的出生就已经决定了它无形无相的空无状态性。
即,它就是“道体·空无”的左膀右臂,充斥在空间之中的任意角落里;而且我们看不到“它”从什么地方开始,从什么地方结束;
因为“它·阴”跟“阳”跟“空无”都是不分的;是为同一种事物的不同状态;
即,我们看得到一块石头,可这个石头出了“阴”的有形量性的一面,就还有“空无”和“阳”的一面。
至于“石头”为什么会成形,并且产生出现;则就是我们在“有物”的基础上,后续逐渐推论出的过程。
那便就是会进入“化无为中”第三阶段“有物和有物”之间的相处关系。
因为从“化无为中”第二阶段的“无生有物”过程里,我们已经逐渐地知道了“有物”的存在、生成和作用方式即简单说来就是作用力;事实上,称作“作用力”的话,还不足够贴切,因为这样一种“有物作用的直观感受”,是会直接带给我们一种“牢固的观念”;认为说,没有“力”,没有“学问或者知识”自然就会不存在;不会的;自然是不受任何人、任何事物左右的;它只会让我们大家有选择性的左右,但它本身却是不会左右的;
变的,都只是有物作用的现象。
那么,在其这样的一种思路推动下,“有物和有物”之间的作用关系,也便是会慢慢构思出来;因为所基于的都是我们对于“道”的理解。
即,对于阴阳我们是无法确定其中点、线性、平面,空间性的直观路径的;
因为“阴阳”不是直线;空无也不是平面;
不是直线和不是平面就是说,在一种我们可以认知到的状态下,为无形无相的状态。
而在这样一种“无形无相”的状态下,“阴阳”不是直线;
即,因为不是“直线”也不是“平面”,所以才能够更为深厚地“曲成万物”;
这里我都不太敢提到“空间、立体、三维”等等词汇,因为简直就是会让思维陷入着相的深渊。
即,是一直以来,我们受到外来影响,可能都以为世界就是一个可以被看到和理解的长宽高的线性状态;所以才不懂得和忘记了物质的生成过程。
但其实,其“有物”的生成必须是“曲成”;
就是说,在类似于游戏二点五维(三维)式的第三人称上帝视角时候,我们看到“无有的阳”和无有的阳”在“无生有物”的过程中,其“有物生成”和“有物作用”的状态。
那么,进入到三维的立体空间状态时;其“阴阳”的方向性“在无物、无相的基础上”便是会更丰富;因为“阴阳”无有的冲气过程会更丰富也更凌乱;
可如果“细易”下来,也便大致就是为六合状态下的三个方向,上下,左右,前后;因为这一空间纬度上的建立,也便就是基本符合我们对于物体“立体”圆满性的描述了。
如此,所生化而来的就是我们现有认知空间中的一切有物的物质。
那么,继续来看看“石头”的“阴”我们是如何确定的;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块石头,它的有物的阴就是在我们面前;不必细分或者切割;当然,如果想去切割也都可以;不过所得到的模型效果都是一样的;
比如,我们把“石头”这个对象换成“波色粒子”;对于我们在谈论“有物”对象时起到的作用都是一样。
因为都是“有物”;
那么,这个物体的“阴”就是“有物的阴”;
而这个物体为“有物”,则“有物”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无物的阴”或者说“无有的阴”我们无法确定,那都是常道中的事了;
但“有物的阴”就在我们面前。
而“有物的阴”所正在“移动”或者说“生成”的方向是在哪里?
这个问题还蛮关键的;
是我们看得到的现象里吗;即,我们眼前的这个“有物的石头”正在被我们抛出、自由落体;或者再大力一点,直接提供给它第一宇宙速度,像卫星一样环绕着地球飞行。
这些都是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思路;
但既然我们来到了“道”中;则便就是要去看看这块“有物·阴的石头”,它究竟是怎么在“整个世界空间”中“运动”的。
即,在“无”中,如何“运·动”,运动两个字分别来看“运”和“动”。
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
回到我们“化无为中”第一阶段的基础理论中;
“阴阳”的基础相生是什么,阴和阳的方向是相反的;并且阴从阳中所生,阳是从阴中所生;这叫做“相生”。
那么,就是说,此刻我们的石头,这个“有物的阴”是在和“有物的阳”此时“相生”在一起。
那么,无所谓,我们此刻的“石头”它的动静状态;即,无所谓它是处在运动的情况下,还是处在静止的情况下。
则,在它其中,“有物的阴”都是会和“有物的阳”关联在一起;
那么,通过基础理论,我们便是知道了“有物的阴”则便就是生成于“阳极”之中,“有物的阳”便是生成于“阴极”之中。
那么,此刻这块石头它的运动状态是什么;
即,处在“阳极”的位置中,却又时时刻刻向着“化阴”的方向变去。
而“阳”是什么,变出,向右,向上;
“阴”是什么,变进,向左,向下;
那么,此刻这个石头“有物的阴”便是会向着“变进、向左、向下”的方向去运动;具体的“现象”我们就暂且不去看了,如果想看,可以去看看我们宇宙中的“天体”是怎么运动的;
因为,这就是能够以象测藏的“道”;就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给我们的“文化”;
那么,既然石头的“有物·阴”是朝着这样的一种方向去运动,岂不是说,它不就后就会跌落低谷;因为其便就是一直的向下,一直地向左,且变进的状态嘛;
不是的,因为还有“阳”;
在“有物”的特性中,“有物就是阴阳相生的状态”;
而如果我们的这块石头“有物的阴”是朝着“变进、向左、向下”的势态去运动。
那么,其中“有物的阳”中,却是又有“阴”在的;
即,“有物的阴”中有“阳”,“有物的阳”中有“阴”;
那么,就是说,当我们的这块石头“有物阴”向着“变进、向左、向下”的势态中去运动时;
其内“有物的阳”,却是又要向着“变出、向右、向上”的过程中去进行的。
而“有物的阳”在哪里?
“有物的阴”我们知道是在“石头上”;那么,“有物的阳”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