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屯田初成(2 / 2)
超额完成了梁帝御差,苏霖之没有在睢陵停留,他直接返回御营了。
萧绍瑜这里则有喜讯传来。
“殿下,睢陵城池修缮工程已如期完工,屯田事宜也基本完成。”
忙碌多日的李东阳,回衙复命。
他瘦了,精神头却是很足,收获感满满。
“辛苦东阳先生了,先吃盏茶,再与本王详细说说屯田情况。”
萧绍瑜俊面布满阳光笑容。
他一直等待的就是这个消息,因为只有落实屯田之政,补种才能提上日程。
兴奋中的李东阳,哪有心情吃茶呢,他笑着回道:
“共屯田三十二万亩,按殿下亲定的每丁五十亩、口减半的标准,共安置丁四千四百、口四千。
编有户四千,八都保,一曲民兵。
灾民、降兵皆已安置,不足之数以流民中的青壮补充。”
关于保甲制,萧绍瑜选用的是历史上王安石制定的保甲制,都保是其中的最高一级。
好处在于:藏富于民,藏兵于民,兵农合一。
这与府兵制的精髓是相同的。
保甲制具体划分方法是:
每十户组成一保,设保长一人;五保为一大保,设大保长一人;十大保为一都保,设都保长一人。
所以,都保长管理佃户五百户,四千户自然就是八都保。
保长、大保长、都保长的任命权,自然归于王府,并向萧绍瑜负责。
具体事务暂由李东阳代管,待王府班底来济阴后再作调整。
毕竟李东阳是协助萧绍瑜总揽全局的长史,不可能事无巨细皆由他管理。
暂时为之可以,却不可长久,分权的政治手腕不提,萧绍瑜总得为他的健康考虑吧。
“殿下,这是下官考察多日后,拟定的一份各级保长任命名单,请您过目。”
李东阳随即递上名单。
萧绍瑜对名单上的人并不了解,但他定下了用人标准:用老实人,用长者。
这两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求稳,而稳定是发展农业的必要条件,是愈合战争创伤的良药。
求稳之外,相比于投机分子,他们更懂得感恩,天然具有更高的忠诚度,这也是萧绍瑜看中的品质。
萧绍瑜相信,李东阳会严格按照他制定的标准选人的,故他一边匆匆浏览着,一边问道:
“降兵是否分散安置,他们是否满意?”
“二千降兵打乱原有编制,平均分散在八都保中。
他们对能成为殿下名下佃户和屯田政策,都很满意。”
李东阳早有准备,有问必答。
有道是: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成为萧绍瑜的佃户,便不用与朝廷催收租调的小吏打交道。
而且萧绍瑜所定的收获分配比例,是被历史检验过,可称公允的。
他们自然不会有意见的,这是意料之中的事。
萧绍瑜不过是确定一下,以免留下隐患。
至于打乱原有编制,分散安置降兵,自然也是出于稳定防乱的考量。
若不打掉他们的指挥系统,再将原本互不统属之人安置在一起,岂非留给北魏细作可乘之机?
“按照殿下制定的挑选民兵标准,每户二丁以上者取一丁,共取丁五百,编为一曲。
降兵皆不符合要求,不在挑选之列。
不知各级军官委任,殿下何意?”
民兵军官的任命原则,萧绍瑜并未提及,故李东阳有此问。
《梁书·武帝纪》载曰:
帝向典签使苏霖之,表明整顿官办作坊的决心,并签订寻常纸墨供货协议。
南康王长史李公东阳奉帝命,圆满完成睢陵城池修缮工程和屯田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