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创预备役(1 / 2)
第207章 创预备役
事涉军权,信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萧绍瑜,自然是要亲自抓的。
类似于府兵制,民兵军官不是产生于内部,而是由萧绍瑜委任并空降。
在番号和军官称谓等方面,萧绍瑜取用了后世军制。
将这一曲民兵番号确定为“济阴预备役第1团”,军事主官称谓则是团长,负责军事训练与军事指挥。
与团长平级,增设团政委一职,掌军需、军纪与录功,另设副职副团长一人,协助团长平时训练、战时指挥。
团下设营、连、排、班,营有营政委,连有连指导员,排、班则仅有副职副排长、副班长。
团以下各级军事主官,对标南梁现行军制中的校尉、军侯、都头、队长、什长。
在具体编成上,萧绍瑜仍采用三三制。
预备役团分为三等,上等团满编一千二百人,中等团满编一千人,下等团满编八百人。
这是参考府兵制的,古今并用,凡长皆取。
现在的济阴预备役第1团仅有五百人,勉强算作下等团。
因为预备役团是民兵性质,平时主要是务农,农闲时才会操练。
所以,各级军官的任命并不急于一时。
不用降兵,萧绍瑜是要他们先变成地地道道的务农佃户,专心耕种。
待其娶妻生子,适应了现在的身份,再选入预备役不迟。
至于取用后世军制,新设诸如团长、团政委等军职,是否会有违和感,萧绍瑜是考虑过的。
其实,历史上宇文泰创立府兵制时,也有新设军职的,他可以,萧绍瑜自然也可以。
除了宇文泰,萧绍瑜最好的榜样就是梁帝。
梁帝不只是更改了部分宋、齐沿用的将号,还增设了很多。
可以说,在梁帝的努力下,南梁是历史上将号最杂、最多的朝代。
向梁帝看齐,改改校尉以下军职称谓,萧绍瑜觉得很符合当世的潮流。
乱世必有创新嘛。
何况他仅是在预备役中新设军职,若朝野内外有人拿此说事,改回来便是了。
“军官委任与相应番号、编制,本王正在考虑,待战后整编济阴郡兵后,再行公布。
东阳先生,各级保长便依你所拟名单任命吧,当务之急应督促他们带领治下佃户,抓紧补种。
需要提供耕牛的佃户,有多少户,具体需要多少耕牛?”
萧绍瑜回道,并提出新的问题。
他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郡衙名下的耕牛不是病死就是老死,根本就连一头都没有。
现在,他无心去追究此中之龌龊,毕竟沈贺已死,还能去阴曹地府把他抓回来治罪么。
若有需要提供耕牛的佃户,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赶快与郡内士族洽谈购买,或是去临郡收购。
“佃户们热情很高,干劲儿很足,大多想着吃些辛苦,多分一些收获,需要耕牛的并不多。”
李东阳回道。
这些情况都是他挨家挨户走访中,所取得的第一手材料,也是佃户所想的真实写照。
中国的劳动人民自古便能吃苦,勤劳是血脉中传承的优良品质。
为了多得一些收获,过上向往中的好日子,萧绍瑜能理解佃户们朴实的初衷。
考虑到耕种效率,他想了想,跟李东阳商量道:
“本王有个不成熟的想法,请东阳先生帮着参详一二。
“殿下请讲。”
“本王想免费为所有佃户提供耕牛,收获仍是对半分,当然,喂养所需要由佃户来承担。
东阳先生以为如何?”
免费提供耕牛?
若是落实到位,萧绍瑜将再次开创历史先例。
如此惠民之政,古之圣主亦未有之。
李东阳手捋须髯,回道:
“此政极善,只是耕牛价格不菲,即便每户一头,亦需二亿钱,王府存钱将所剩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