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扩大清丈(1 / 2)
郑和出海回来朝廷也有钱了,不仅铁路的修建加快了进程,就连编撰大典也增加了人手。
粗略估计的话,半年时间都差不多了。
在和老朱吃了顿饭后,朱标和朱允熥也没走。
尽管明日早朝要比平时早起一个时辰往回赶,但为了能陪老朱多坐会也值得了。
次日天还没亮,朱允熥便被叫了起来。
刚穿越过来的时候受不了这样的强度,不知什么时候起就已经习以为常了。
连续好几日不合一眼都是常有的,不过就是早起了一个时辰也没什么不能接受的。
朱允熥洗漱过后,便与朱标一同回宫。
早朝持续多久谁都不知道,大臣间隙上厕所是失礼,而天子看似九五之尊,却也有很多身不由己之处。
若中途打断大臣的侃侃而谈出恭,会被那大臣认为是对他的侮辱。
碰见脾气刚硬之人,以死明志都有可能。
作为皇帝逼死了自己的大臣,光凭这一点是也得被人千古唾弃。
即便没有这个原因,天子如此高高在上之人丢下满朝公卿解决这样污秽的之事也会被定为不雅,从而被言官七嘴八舌弹劾的。
所以,朱允熥自从跟老朱上早朝就从没有提前吃过饭了。
一大碰上早朝从天光蒙蒙亮一直进行到正午太阳当头之际,他一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被饿的前胸贴后背了。
那些上了岁数的大臣还没进午门就不能乘轿了,一路步行过来还要在奉天殿前至少等数炷香才能进入殿中参拜。
之后,不说要保持高度的戒备高速运转脑细胞和自己不相上下之人斗智斗勇外,光是在那儿站那数个时辰就很折磨人了。
朱允熥虽得像那些大臣一样站着参加早朝,但省去这些大臣花在路上的通勤时间,总得来说还算是轻松不少的。
看着有些胡子白花花的大臣站在殿中晕头转向摇摇欲坠,突然觉得这些为官之人还挺可怜的。
数十年寒窗苦读好不容易熬到资历进入庙堂之中,每天还需要绞尽脑汁受这份罪。
在一路胡思乱想之下,很快父子两个便回了宫。
之后,两人各自回去换上朝服,这才像之前那样从乾清宫赶去了奉天殿中。
无论前天晚上去了哪儿,早朝时间可不能差了。
众人行云流水的一顿行礼后,朱标抬抬手把群臣招呼了起来。
接着,就是一日的议事了。
不是特别重大的事情,亦或者不想让人知道的私密之事都通过通政司上了奏章。
剩下的那些,要不就是十万火急以及事关重大的大事,实在等不及走流程或者需要众人一块来商议的才会放到这里来说。
什么标准的放到这儿说,这些人也都不是刚进入官场的小白了,不用别人提醒他们自己就清楚的。
先商议了一些颇重要之事,能马上处置的就在现场办公,先统一各方的意见,选一个能让问题利益最大化的方案。
然后,吩咐有司各衙门照此办理就行了。
今天的问题也不算太多,就在朱标准备宣布散朝之际,文官班列中有人站了出来,道:“陛下,臣要弹劾蜀王。”
蜀王朱椿一个喜欢读书之人,他身上完全没有其他藩王那种的那种心浮气躁冒冒失失。
别看朱椿还是蓝玉女婿,但他和蓝玉可太不一样了。
这次朱椿回来,朱允熥也和他打过交道,挺温文尔雅的一个人,且做事也很知道分寸的,要说朱椿是个单纯的读书人也有人相信。
别人不知道,但朱椿在京可很低调,一个从不惹是生非的藩王有什么值得他弹劾的?
朱允熥竖起了耳朵,仔细听他要说啥。
“蜀王到了京师参加了个国子监一个诗会,连续好几天带着这个诗会成员宿醉于花船之上,致使数名国子监学生因夜不归宿的原因被责罚记过。”
“蜀王虽已走了数日之久,但很多国子监学生都还神游在外呢,很多有望科举夺桂的可塑之才的成绩这几日也下滑了很多,国子监的博士们提起此事无不扼腕叹息。”
说着,这人顿了一下,又道:“陛下,若放纵蜀王诱掖后进之行为置之不理的话,也没办法对国子监学生予以训诫,必会致使大明的文风学风出现大面积滑落的。”
朱椿都走了多久了,还把国子监学生无心学业之事归咎于朱椿身上,这放在哪儿都说不过去了。
国子监祭酒状告之后,并没有人再予以支持了。
朱椿在所有藩王中算较为安分了,即便真要弹劾也不能把有限的精力放在这儿。
即便是朱标听了他们的弹劾去责罚朱椿,但也不过只是不痛不痒的几句训诫,对朱椿本人根本不会有什么影响。
更何况,花船上也有卖艺不卖身的。
很多读书人包了花船沿江而下,不过是为了在船上对诗切戳的。
老朱当了为了多拿些赋税还创办过青楼,虽有官身不得逛窑子的规定,但真有人微服去了往往会睁只眼闭只眼的。
再者说,朱椿还是个藩王呢。
唯一的一点就是,国子监学生也跟着去了。
可是腿长在他们身上,这能怪得了朱椿吗?
说朱椿带坏了他们,他们又不是两三岁的小孩子了,要是他们不跟着过去,朱椿能打坏了他们吗?
那些藩王大大小小的错误朱标都帮着袒护了,朱椿都够不上错误之事朱标又哪能不管?
“蜀王他哪有那么大能力坏了大明的学风文风,国子监是大明的最高学府,是为大明培养后备人才所用的,学风文风还需卿来负责监管。”
“国子监之事孤都听说了,卿从即日开始就严抓一下,课业少了就加些课业,有了可干的事情学生们自然也就不能胡思乱想了。”
“蜀王已经回了成都,他也影响不了了。”
国子监祭酒他自己的理由本就不牢靠,朱标光明正大维护朱椿也说的过去了。
“没事就退朝吧。”
朱标率先站起,随之起身就走。
要是弹劾别的藩王朱标且得一阵头疼,像朱椿这样基本不犯错之人没啥可担心的了。
不过,朱标不打算放在心上,不代表别人也是这样想的。
在文官班列之中,一人眼里突然冒出了精光。
此人叫陈瑛。
不久之前刚从北平布政司佥事调上来,现在在都察院做左佥都御史。
一个才被提拔之人,肯定短时间难以融入的。
都察院这活干的本就是得罪人的事情,不管什么时候要弹劾都得先抱了团。
这样将来即便被热报复也能够共同担负,而且人多力量也大,一块弹劾之人多才能壮大声势保证臣成功的几率。
言官虽有闻风奏事逮谁咬谁的资格,但若能真正做到弹劾谁谁倒台之说,那必将能够扬名立万的。
而,读书之人最重要的就是名了。
只要有了名气,即便是将来不做官了,在乡间也能吃得开的。
只是要想弹劾一个准一个,但必须先得与同僚配合妥当。
可惜,陈瑛刚刚晋升他最缺的就是这。
都察院那些老资格仗着他的辈分,只会让他配合着他来,根本不可能给他独自表现的机会。
像这样一直给别人当枪使用完就扔,那还是才能有他出人头地的机会,他可不想一辈子都蹉跎于左佥都御史的任上。
这是个很不错的机会,他必须得牢牢的抓住。
此人叫陈瑛。
历史上的陈瑛是个很出名的人物。
他在京中当官之际因为与朱棣走的比较近,被一个叫汤宗的家伙报告给了朱允炆。
后来,陈瑛便被发配到了广西。
在朱棣即位之后,他因为这一机缘很快升任成了左都御史,此后很快便成了朱棣扫清功臣宿将的能手了。
盛庸李景隆平安,尤其从南军倒戈过去之人,全都特别恰当适宜的或多或少犯了些错,然后都没用朱棣出手一个个便都全自杀了。
不管怎么说,陈瑛也算人才了。
朱允熥对大明的历史本来就是一知半解,发展到现在又已经完全脱离正常的大事件了。
因而,朱允熥也没再参照他脑袋里本来就没多少的那点历史知识了。
虽说官员任命这样的奏章会送到朱标的案头,而他也随时有资格翻阅这些奏章。
但,他只是觉着时势造英雄,历史上那些赫赫有名曾干出过轰轰烈烈功业之人,因为他的出现也泯然于众人变成了一般人了。
就拿铁弦来说,历史上何等威风的一个人,放在现在也就只是有些认死理执拗而已、再联想不到那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形象了。
当然,现在也挺好。
大明有了足够的力量向外释放了出去,不用再消耗于对内靖难当中了。
倘若有自己选择的机会,铁铉应该是也不会用那种决绝的方式成就一个虚名的吧?
一句话朱允熥没特别关注官员升迁的奏章,当然也就不知道有陈瑛一号人已经进了都察院。
当然,即便或许看了他也不会关注。
朱允熥跟着朱标回乾清宫的路上,便愤愤不平地骂道:“国子监那些学生自己不学好还反赖上了别人,这是典型的人不行还怨路不平。”
“他们告其他任何一个王叔都不说了,偏偏非要告十一叔,十一叔那么本分的一个人又碍着他们什么事儿了?”
说起来,国子监那祭酒表面是弹劾朱椿的,或许又有冲他来的意思了。
那家伙反正和朱允熥不对付。
国子监是最高学府不假,不管通过任何渠道进入国子监的便算是一只脚进入了仕途。
每年都有无数监生免于科举被授予了官职,往往这个时候是他最开心的。
自从朱允熥的职大成立一切都变了。
很多国子监学生在黄观的带领之下纷纷改换门庭去了职大,后来更是有人通过新学进入仕途当了官。
加上职大没有什么门槛,且一入学就是太子的门生,职大很快压过了国子监。
这么多年过去了,国子监早就名存实亡。
就连外邦来大明交流的王子都首选去职大,要不是职大不收外邦学生,哪还有国子监简陋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