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北国风光(2 / 2)
慧君见唐志心思沉沉,心疼得不行,握住唐志的手,轻声说,“不要把国家民族的未来担在自己身上,你这是何苦来着?你挑得起这副担子吗?太祖只有一个,你也说3000年难出一个,那是神人,三座大山啊,在几乎没有外援的情况下掀翻了,有几人能做到?不说绝后,至少是空前。
咱是谁呀?咱只是一凡人,还是两个在横店混不下去的小人物,不是救世主,即使你现在身居高位,也只有一个小人物的心脏,你以为穿越一下你就无所不能了?歇着吧您嘞。你就当现在咱们是在横店演戏,连续古装戏。”
慧君的劝说让唐志苦笑起来,自己的心气上去了,心力还是老样子,咱最合适的工作还是在大公司作一个小保安混日子。自己本来想作一个悠闲的小公子,只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在这万恶的封建社会,没有自己的势力,你想悠闲也做不到。
唐志和慧君在茶棚聊得热闹,车厢内的女眷都偷偷瞄过来,对于唐九郎和慧君这对眷属还是很羡慕的。孙昕等人的家属属对两人都不熟悉,慧君还是临行前和他们简单聊了几句,互相的性情还是没有摸透。
和男人的意气风发不同,女人们都有些忐忑不安,据说河湟之地特别冷,高原上的吐蕃又很凶悍,在这里做官当兵可不容易。
通关文牒办好,车队穿萧关而去。联络人出了一笔钱,得到驻军允许,唐志带着娄师德几人上了萧关。了望台上,大块黑铅一般的乌云笼罩着大地,长城像一条玉龙在崇山峻岭蜿蜒,大雪覆盖的群上如波浪起伏的大海起伏不定,朔风呼啸,仿佛千军万马在此厮杀,一下子把大家带进金特铁马的古战场。
萧关不是一个独立的关塞,它与秦长城的战略地位是密切相关的。秦长城以及在环县境内沿长城修筑的城镇堡寨,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另外,周围的果儿山、玉皇山、城东塬三大烽燧及城子岗、沈家台、城东沟口的城障,将萧关团团围在中央,构成牢固的人工屏障。
这次到鄯州戍边,唐志劝说学习班的这些进士一起去,结果娄师德和李琦都答应下来,其他还有几个同道。有些落榜的举子在娄师德的劝说下也跟着来了。唐志说了,会根据大家的才能分配合适的岗位,三年之后不愿意呆下去的人可以调换到泉州去,或者到兴业公司的其他分公司,这样得到很多人的响应。要知道建设兵团把吐谷浑的地盘全都拿下来了,而且还要建立基层组织,需要的干部太多了,不怕没有位置。而且在边关戍边,容易建功立业,对于年轻人是最好的锻炼。
大家豪情满怀,面对苍莽大地,当然得吟诗一首。唐志因为资格最老,当然要先来。
唐志道,“我的诗赋都不行,就不献丑了。刚才看到萧关雪景,有感而发,填了一首词,只是只有上半阙,下半阙怎么也凑不上来,要不大家帮我续上?”
嘿!还真有啊。刚才让先生先来也是客气,大家都知道他从不做诗,写的文章也是大白话,今天居然填了一首词,虽然只有上半阙,也不错,都嚷着要听。
唐志清清嗓子,道:“大家听好了,这首词的词牌名是沁园春,标题是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唐志念完,大家眼睛一亮,词上阙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气势,真是太难得!
“还有呢?”
“没了,下边的要看你们的了。”
“啊?”好嘛,这不是让人难受吗?大家开始苦思冥想起来,上半阙这么好,这下半阙可得续好了。诗以言志,想要续上下半阙可不容易,不是文采不够,而是胸怀不够啊。
唐志看着这一幕幸灾乐祸,找点事给这些家伙去做,省得他们精力没处使。大家想了半天,终于没有把下半阙续上,不免有点垂头丧气,本来想作诗的都不吭声了。
过了萧关就是原州,本来是平凉郡,大唐在这里改设立原州中都督府,这里是丝绸之路东段的中心枢纽,这段道路沿途平坦,多数地段沿泾水、清水河而行,而后又有苋麻河谷可循,山不险峻路不陡,大车可通行无阻,所以这里也成为商家和旅人休整歇脚的重要城镇。
至于南面的渭河河谷,因为地势险峻,不利于大队人马通行,而且道路维护非同太高,所以基本荒废了。只有在北宋时期,因为六盘山被西夏占领,丝绸之路被隔断,为了打通丝绸之路获得战马,北宋花费大量的人力在渭河开辟通道,河湟开边,和吐蕃人争夺河湟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