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实战拉练(上)(1 / 2)
唐朝的总管或者行军大总管相当于都督,总领全国军队的叫大总管,相当于大都督,或者大将军,一般都是掌管一部分军队,比如陇右道总管,或者出兵攻打辽东,临时设个辽东大总管统帅全军。鄯州属于前线,面对吐谷浑和吐蕃,设立都督是为了统筹军事和政治力量。大军行军走的一般都是大路,需要能让辎重车通过,行军宽度也有要求,不然兵力施展不开来,联络的主要靠指挥旗和烽火。军队行军也不是挨在一块的。一支一两万人的军队行军可能绵延百里。唐军每一营都是先后发兵,前后相隔一定距离,每一营都要派出一定的人作为斥候,布置在数十里的范围里作为眼梢。
明朝的戚家军布置斥候的距离也是几十里,在目视的距离内设置联络点。一般用大幡作为信号旗,约计一里作为作为一个通信单位,这样不断延伸下去,或者起烽火作为信号。一支军队行军有前中后等军,这样斥候可以在数十里外通过塘这种信号点把前方的情况一级级通知给前军,前军通知给中军主帅,中军主帅可以根据情况来应对。
《武经总要》:“若乃提卒十万,深入贼境,大军在前,坚城未下,欲战则胜负未决,欲攻则利害难知,自非整饬车徒、部分营垒,或先据地之要害,或先扼敌之襟喉,蛇蟠月偃,中权后切,畴能收万全之胜哉?抵如平原大野,深林险道,前兵后泽,乘高趋下,顿兵拥众,呼吸俟命,若不素练施设,敢问何以处之?”
因为行军时一般不穿盔甲,所以在遭遇突袭时军队往往大败亏输,因为在行军中连盔甲都没穿,遭遇衣甲齐备以逸待劳的敌军自然难以抵挡。所以如何防备敌军的偷袭、如何避免被偷袭是行军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古代主要靠广撒斥候来侦察敌情是否有埋伏,即便现代部队侦察兵也是必不可少的。往往在开战前的斥候战中就能看出双方实力。双方都会努力压制敌方斥候的侦查范围,绞杀甚至俘虏敌方斥候来获得情报,所以如果斥候身手以及数量不敌对方,在开战前就已经失去先机。
行军中一般是派遣24名斥候,分散探查8个方向,每个方向去3骑,相互距离一里地,相互之间依靠旗帜来传递敌情。如果是夜里行军无法看清旗帜,就依靠敲鼓来传递消息。如果是经过山林,丛林茂密也看不到旗帜的话,白天也一样用鼓声来传递消息。
之所以选择用旗帜,主要是防止敌人听见鼓声导致暴露目标,但是如果天气非常恶劣,风雨交加打雷闪电的天气,鼓声听不到,旗帜也看不到,就只能自己骑马回来报告了。同时因为主力部队大阵不能轻动,但也不能太过死板导致坐看战机丧失,所以大军出动还要配备数千名游骑兵作为机动部队,观察敌方情况伺机而动,无论是绞杀对方斥候或是发现战机直接奇兵突袭都是游骑兵需要做的事。
特务连的职责就是斥候,副连长薛瑞原来就是斥候兵,经验相当丰富,战士们都是从部队中选拔出来的,武艺高强,特务连的装备也是一流的,牛角弩弓、望远镜、横刀,如果你需要什么特殊装备都可以定制。
特务连的战士不仅具备斥候的专业和能耐,而且可以拿肉眼测量阵地的距离还有山坡的高度,桥梁的架构和隐蔽点,然后再把它们全部归咎于一张图纸上。同时还可以在敌后起到一个骚扰、破坏、拖延时间的作用。
这次拉练被告知可能会受到友军袭击,大家都是倍加小心,特务连的责任重大,事关御林军荣誉,就怕在友军面前吃亏。
所谓的友军其实就是李贞的左卫,这次唐志提出需要友军作假想敌偷袭,而且还有装备拿,李贞非常动心,其他不说,御林军的棉甲可是好东西,穿在身上晚上值班又轻便又暖和,所以主动把这个活揽过来,他也想看看御林军的战斗力怎么样。
薛仁贵带领先锋部队首先出发,特务连作为斥候分布于队伍的周围,队伍中有不少驮马和战车,辎重都装在车上,这个战车就是大名鼎鼎的胡斯战车。
农历11月的西北风很冷了,田野里庄家早已收割完毕,大麦小麦收进仓库,干草堆成堆。庄户人家没啥事,看着大道上的队伍打着雄狮旗帜,两人一排向前走,还有四轮大车装满货物跟在后面,队伍前后不时有游骑来回奔跑。
村里的小孩围着队伍来回跑,大叫大嚷,几只土狗汪汪叫,非常兴奋。十几个士兵在路边打着快板,快板上吊着红绸子,非常醒目,给行军的队伍鼓劲:
“各位战士快快走,过去不远要上坡。上了坡,下了坡,还有五里不称多。”
节奏欢快,语句俏皮,虽然短小,却格外精悍,清脆的快板声为疲惫的战友打响前进的节拍。大伙儿听着文艺分队的加油声、快板声,像多吃了一碗饭一样又来了力量。
这支文艺宣传队当然是唐志提议组建的,偷师于那支钢铁军队。文艺队的战士可不止会打快板,歌曲、戏剧、漫画,样样都行。前线需要什么,他们就创作表演什么,战士们什么时候想看,他们就什么时候演。
有的时候部队位置相对分散,文艺分队就建起“宣传鼓动棚”。在部队所经重要路段,用布扯起个棚子,插上一面旗帜,唱着歌、打着快板、呼喊口号鼓动行军部队。
到了宿营地,宣传队还搞起了刷墙运动:
“御林军是人民的子弟兵”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