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西征(23)(1 / 2)
昭武校尉王千帆率领200名丰禾仓官兵在梁鼎、火水牛、王阳、赵季四人带领下向湋河川道急急而赶去。
走到斜插北岸的硬沟套跟前,忽见前面走来一帮人来;你看这帮人怎个装扮:披甲戴盔,虎视眈眈;每人手中都有一把突厥弯刀。
突厥弯刀中原军队很少佩带,却是草原游牧族的必备兵器;草原游牧民族尊称匈奴为先祖,而匈奴诞生在秦汉年间;曾经是中原王朝的劲敌。
千古一帝秦始皇统一了华夏后为了对付不断骚扰边境的夷狄,动员全国民力修筑了长城;还派心腹大将蒙恰和皇太子扶苏在北地驻扎防守。
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对边患不断的匈奴发起了惩罚性的征,卫青、霍去病甥舅俩无愧于华夏民族的精英;率铁蹄在茫茫大漠对匈奴发起前所未有的大反击。
但汉武帝只是赶走匈奴却没有消灭,他的曾孙刘病已;这个一出生就被祖爷爷关进监狱的百病缠身者却青出于蓝而胜于,即位第二年就发16万大军对匈奴进行决胜性的清算;将汉家疆域北扩至北冰洋,东至九州半岛,南到印度支那,西到里海的广大疆域;面积达2560万平方公里;是华夏历史上最鼎盛的朝代。
刘病已就是大名鼎鼎的汉宣帝刘询,刘询创造了华夏有史以来最大的疆域;让外交家常惠在西域立了一通石碑名曰“定胡碑”。
定胡碑的出现,使匈奴人折服了大汉,大汉显现出华夏民族不可侵犯、骁勇善战不可战胜的威力和势态。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是汉宣帝朝大将陈汤吟唱出的天籁之音。
匈奴消亡后出现了突厥,接着又是鲜卑、羌、契丹,这些游牧民族跟匈奴有千丝万缕的承接关系,均称是匈奴后裔。
匈奴的后裔发展到唐朝出了一只劲旅——突厥,突厥人的冶炼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制作出来的突厥弯刀成为日后族群的杀戮利器。
梁鼎见迎面而来的士卒手拎突厥弯刀,慌对身边的指挥使昭武校尉王千帆道:“王大将军,前面来的队伍是契丹鞑子!”
梁鼎冷不丁的话语使王千帆惊诧不已,赵季接上梁鼎的话道:“我们奉敏姑娘,不,奉征西招讨使卢成玉大元帅的命令赶来丰禾仓报讯;就是通告大将军契丹鞑子来袭朝廷粮仓的事,没想到他们来得这么快!”
王千帆听完梁鼎和赵季的禀报,定了定神向前看去;果然见六七十人的队伍扬长而来,士卒们人人雄壮,个个剽悍,手中的突厥弯刀在阳光的照射下辉放着刺眼的光。
王千帆沉吟一阵看看周围的地形,立即命令200兵士抢占硬沟套有利地形隐蔽起来。
札幌伊盟65人侥幸从鹦鹉洲上的小木桥过湋河后却犯了晕,不知道赵元佐的具体方位在那里。
札幌伊盟和手下几个小头目紧急商议,一个小头目道:“于越大天王让我们从东边包围宋国太子赵元佐,可能是形势紧迫没有太讲明白具体方位;不过小人以为,宋太子会在我们西边!”
札幌伊盟见小头目说得是是而非,冷哼一声道:“你这模棱两可的话等于没说……”
说言未了,便见了哨来报;说前面沟套里有人头移动好像是宋军。
札幌伊盟一听,立即断定这是宋国太子赵元佐的人马;神情立即亢奋起来,将手中的突厥弯刀向前挥了一挥下达了进攻命令。
札幌伊盟率领的65人全是铁林军,铁林军在马上是爷;下了马却只能做孙子。
但札幌伊盟想抢占头功,命令兵士肆无忌惮地向硬沟套冲杀过去。
王千帆见契丹鞑子冲杀过来,命令兵士隐蔽在草丛树林中用弓弩杀伤敌人。
北宋的弓弩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兵器坊的能工巧匠用多年的经验创造出了弓弩类远射武器的巅峰之作——三弓床弩。
三弓床弩又被称为八牛弩,宋朝人把这种威力巨大的大型弓弩称为床弩;一架弩炮往往联装两张弓或三张弓,利用多弓的合力发射箭矢,劲力胜于以前的所有弓弩。
三弓床弩射程为1500米以上,强弩发射一发箭矢单是上弦就需要百余人采用人力绞轴张弦;而发射就需要7人之数。
当然三弓床弩是大型弓箭,惯常用于守城;长途奔袭、短途鏖战很少使用。
三弓床弩被世人称为一枪三剑箭,外形像标杆枪似的;三片铁翎就像三把剑一样,看着也吓人。
三床弓弩相当于后世的火炮,但火炮的最大射程可以达到500公里比三弓床弩高出一百倍;如果说三弓床弩是火炮的先祖还讲得过去,因为火炮就是在三弓床弩的原理上发展起来的。
三弓床弩的瞄准和发射必须有专人负责,需要强壮的大力士用巨型斧头砸下作为发射弓箭的机关来完成床弩的发射;这类士兵被称为床子弩手。
三床弓弩弩臂上有七条矢道,居中的矢道放长枪似的巨箭,左右各放三枝略小的箭矢,瞅准敌军时一下子发射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