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蜀中局势 黄虎回师(1 / 2)
大顺军东部边陲打的如火如荼,建奴派出了十多万大军猛攻,幸好有吴师麟挺身而出,牢牢地守住了河南府。
然而同一时间,在西南处也有一场大战,那便是大顺军与大西军的战争,在这方面,蜀地也不遑多让。
如今的川蜀差不多就跟东汉末年之后,三国乱世之时一样,被三方势力所瓜分。
整个广袤的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之中,其北部的松潘卫、叠溪所、龙安府、保宁府、夔州府、成都府北部、潼川州北部、顺庆府北部是由凤翔军占领。
大西军则占据了邛州、眉州、嘉定州北部、成都府南部、潼川府南部、重庆府西部、叙州府北部。
至于剩下的地盘则全都是名义上属于南明的军头,这其中以曾英,王祥,杨展、曹勋四将最为强大。
此时虽说岐国公张鼎已经从西京收到了许多中原方面的战报,已经知道了左正茂身死,开封府已丢的坏消息,但是他没有慌张的带军撤退,撤回关中援助中原,他只是咬了咬牙,将此事深深地压在心里。
毕竟大战在即,张献忠已然赶回了成都整顿大军,随时都有可能北上与他决一死战。
故而此事只需要让凤翔军高层知道便可,不能广而告之以免影响军心。
在岐国公看来,此时此刻不能因为中原、山西的战场而匆匆返回去支援,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大顺军是必须得到川蜀之地的,得不到就是死路一条,所以哪怕是敌军打到了关中,他都只能将全部的信任交给柳锦城与吴师麟,希望他们能守住大本营。
更何况张鼎将一大半兵力都布置在了靠近鞑子的方向,就是为了预防他们突然袭击。
而且面对着眼前大西军这样的强敌,也不允许他天天分神想着中原的事儿,他必须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小心应对张献忠,万万不可做出撤离之事,将后背暴露给大西军
本来张鼎还认为自己靠着大将军炮与祝融燧发枪等火器能够快速突破眼前的坚城,谁知道火器在这个时代,作用还是有限,大西军顽强抵抗,张鼎将火药、弹丸消耗尽了都没能打到成都。
孙可望、李定国与马元利抵抗的太过坚决了,这么长时间以来也就贺珍取得了一些突破,却也因为其他路的缓慢进展而被迫停下脚步。
在僵持的这段时间里,消息也终于穿到了川东张献忠那里,待他得知了张鼎将孙可望、李定国、马元利等人压着打的时候,终于承受不住北边的压力,将与拖延明军的任务交给了川南巡抚吴宇英。
张献忠自己则抽出身来带着十万大军从内江县一带撤返回了成都。
故而如今在岐国公面前的不是孙可望、李定国的部分兵马,而是大西军的全部精锐。
别看张献忠好似在川东、川南与明军的争夺中,在有些时候往往处于下风,就以为大西军已经是入水之船,快要走到了尽头,以为张献忠也就欺负欺负前朝的军队,没什么本事。
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张鼎也多次训责了军中轻视大西军的将领与文官。
在他看来,自从张献忠入川之后战斗力一路下降的原因其实是他想要将川蜀当做大西军的地盘这才没有放开手打,要是他现在能有在中原、湖广的狠辣手段,也不至于被地方势力逼成这样。
在原来的轨迹中,也就是到了大西政权的最后关头,张献忠才想起来重拾自己的老手段,试图以屠刀让人屈服,却已为时晚矣。
这一切都说明了大西军此时此刻的实力完全不弱,张献忠可是跟整个联合起来的川蜀地方势力、地头蛇做斗争,这是一股子多么强大的力量,要是让张鼎选,他都不一定会选择张献忠这样硬碰硬的打法,而是先将地方势力拉一派打一排,再慢慢消化。
而不是吃了几次瘪就说明大西军没什么本事,吃瘪正是因为这些地方势力被动了自身的利益,这才反抗大西的统治,爆发出如此强大的战斗力。
张献忠能打成这样已经算是很不错了,甚至可以说现在的大西军就是处于其最巅峰的时刻。
这也不是乱说的,因为张献忠此前带兵之时,麾下三十多万兵马,数量倒是挺多,一动起来声势十分浩大,可是其中却充斥着大量的流民、灾民与山贼、土匪。
这些人不仅拖慢了大西军的行程,还影响了大军组织度、坚韧度与战斗力。
所以张献忠入川之时的兵马不是最强的,反而是一直到了现在,经历了川中的数场大战,与地方势力的争斗,才逐渐强大了起来,因为军中那些三心二意之徒早就逃完了,本事差、身体弱的也在战斗中逐渐被淘汰,只留下了精锐。
三十多万人精简到了十七万左右,其战斗力得到了大大提升,与往日不可同日而语。
更别说大西军政权之中也是人才辈出,老中青三代都有很多可用之人。
就比如武将中最为突出的翘楚就有五大都督、五大将军、四小将军,也就是中军都督王尚礼、后军都督冯双礼、前军都督王定国、左军都督马元利、右军都督张化龙。
前将军刘进忠、中将军刘廷举、后将军白文选、左将军岑榆树、右将军陈瑞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