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成果落地(2 / 2)
“念念当年用远远超过市场价的月薪招聘工人,当时大家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但事实证明,这样能招聘到高素质的熟练工,而且能稳定队伍,激发工人的自我提升,从现在看,当年念念的思路是绝对没问题,是绝对超前的。”
“而为什么招聘老师用这样离谱的待遇呢?学校不是公司的主要经营方向,从目前来看,学校也只能让勉强保持收支平衡,甚至还稍微亏一些。
众所周知,念念从来不做亏本的事情,那是为什么呢?”
呃,也对……
学校是韩佳宁、步生莲先后分管,张觉民一直没有插手,因此也没有仔细思考过这其中的原由。
现在经郭海平一说,张觉民顿感豁然开朗。
没错啊。
小姜总虽然志向远大且心胸开阔,但从来不做亏本的生意,这些老师,难道……
郭海平脸上露出了非常自信的笑容,得意地道:
“当时我就能感觉到,念念考虑的事情远远比我们考虑的都要长远,这些老师不是按照普通中学老师培养,而是……按照科学家的标准培养。”
“这!”
张觉民大吃一惊,忍不住站起身来。
这怎么可能?
这也太离谱了。
大学教授是科学家很正常,中学教师应该做的不是科研,而是怎么教学生能考上大学。
就算全世界也没有这样的标准,小姜总闲的没事在自己中学弄一堆这种人……
郭海平自信地笑道:
“大家都感觉念念是个喜欢赌一把的人。
可我认识念念以来,以我对她的了解,其实她是个思绪良多,智谋深远的人,这个老师应该不否认吧?”
“那当然。”
张觉民当然知道,姜念看起来毫无章法的孤注一掷其实都是建立在仔细的研究、调查、判断、思考之下。
扬帆日化种种看起来非常诡异、看起来注定要赔钱的方案在姜念的指导下最终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我以前怎么就没有想到,我应该早早就能想到这一点。
小姜总当时做学校,这难道是……
“咱们做科研的都知道,一项发明成功之后距离落地还有一定的距离,这还需要大量专业的科研人员共同努力,在理论的框架下慢慢摸索,才能研究出最适合新技术的产品。
我相信当时小姜总已经看到了樊博士的科研潜力,但是毕竟……呵呵,胶原蛋白这种东西实在是玄之又玄,念念不喜欢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夸大宣传,但如果科研出结果了还没有配套的团队也会耽误进度。
所以念念才想出了这种办法,用比工人都高的工资聘请老师,当时我就察觉到这其中必然有些深意,给念念提供的都是我在科技局的备案资料中精心选拔的人才。
这一年过去了,大家都说在学校的工作非常顺心,还意外地发现了几个……天才!”
张觉民:……
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那段时间,大家都感受到了科研方面跟国外的巨大差距,在立刻追上去的迫切心情指引下,国内除了“大师热”还出现了“天才热”。
好多人指望有个少年天才跟哪吒一样横空出世,一上来就能带动科研的全面进步,可进入九十年代后期,大家已经意识到这种事宛如镜花水月,科研这种东西到底不是几个天才就能完成。
所以郭海平一说天才,张觉民甚至感觉他有点中邪了。
“真的是天才?”
“是,总有智商确实超越常人的人,有几个少年人的学习进度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学生,现在学校闲的没事已经组织了少年班进行培养,这次跟鹏城大学合作,还有欧邦德、美尔森教授的支持,再加上公司提供的这么好的科研条件,我相信能把这样的天才留在国内。
念念又不是不知道国外的科研条件比国内好,这次把樊博士叫回来,肯定会给樊博士建立一个非常良好的研究氛围。
咱们国内的研究员智商又不是比国外差,也愿意回国离家里近一点,可国内科研的岗位少,能提供的机会也少,他们难以发挥,也只能被迫离开。
可如果我们从学开始入手培养,之后再解决就业的问题,提前给科研人员提供成长的沃土,他们才能真正的留下来。”
张觉民是教授出身,也参与过大量的科研工作,深深明白郭海平现在说的没错。
不错,这就是小姜总的用意……
原来从这么久之前小姜总就开始做准备,这样就算研究失败,起码这些科研人员还能得到相当优渥的生活保证……
都说科研是一条不归路,最大的困扰就是缺少保障,而小姜总恰恰能解决这一点。
不愧是小姜总,她说过的,要建立长久不倒的超大企业的事情果然都是真的,我们公司的未来果真不可限量。
“海平,你说的很好。
这么说来,我现在已经有方案了——樊博士的最新成果我要纳入深蓝之中,以此出一款面膜先看看市场的反应。”
郭海平微笑道:
“麻烦老师费心了。
有这么多人跟念念一起奋斗,她一定非常开心!”
——
小剧场时间:
姜念:我弄个学校还不是为了赔钱,你们一开始就在搞我我说什么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