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小赚了一笔(1 / 2)
彭经理看见刘青年拿着调令来找她时吃了一惊!她没想到人事科真开流令。不过,这对她而言是好事。她原来担心刘青年关系不在这里,不会踏踏实实去出摊。现在他关系解决了,成了正式员工,让人放心不少。
她也不客气地:“你的情况我知道点。不算啥。以后少话,多干事。看现在形势变化这么快,不准就有了大机会。”
刘青年重重地点点头。他觉得彭经理的在理。社会形势真的正在剧烈变化,现状改变是必然的了。谁能知道明是什么样子呢?踏踏实实干点事吧,这是最根本的。
刘青年第二便正式上岗了,带着一个搭档——收破烂的孟。论年龄孟比他还大两岁,家也是农村的。高中没毕业就出来讨生活,已经三四年了。据他有一幅好帐头儿,记性特好,每也不用笔不用纸,收多少卖多少挣多少一分不差。个子要比刘青年高一头,但也是一样的瘦。
彭经理交待两人,“刘负责收钱。每一结账,货款日清。按底价结账,卖的高的部分你俩分。”又特意叮嘱孟,“刘这阵子也是没底薪的。你把帐算好,可不能坑他。”
孟不好意思地应着,“不会的。能帮你把货处理掉就行,我也没想别的!”
——孟是真的没想别的。这么多年起早贪黑的总有破烂收,也算是大家伙儿照顾他。彭经理一,他不好推辞,想着反正这阵子不忙,先干几应付一下。他特意换上了一身干净衣服,头晚上又洗了澡。毕竟卖的是食品,不能让人看着很邋遢。
9:00多点,两人骑着一辆三轮车出了科汇商场仓库,拉了一整袋冻汤圆,一整袋冻水饺。骑到距商场约一公里外的步行街。孟,“这儿人多,就在这儿吧。”两人找处空地,把秤盘摆好,打开袋子。
孟麻利地校对好秤。他对这个溜熟,平时收破烂就靠这个。他自己的秤是个大秤,能称重50公斤。今带的是商贸公司摆在柜台上的公平秤,称重10公斤。孟提在手里,觉得轻飘飘的,咋感觉都不太适应!
刘青年准备了个本子、笔,还有个巴掌大的计算器。虽然他听孟账目清,可牵扯到公司公事,一点不能马虎。
有点阴,站了一会儿,路口处风一吹,两人都有点哆嗦。四周陆陆续续的也有摊位摆出来。文具百货、童装童鞋、皮帽手套……都是在冰凉的三轮车上堆着,占满了半边街道,从东到西,有几百米长。
但买东西的并不多。可能是冷。等到了11点多,街上人慢慢多起来。随着人流便响起了各种各样的吆喝声……
孟坐在车上,看见有个老太太慢慢地边走边看,像是买东西,张了张嘴,却没出声。他最习惯地是钻到某个柜台或者仓库角落,不坑不哈就把堆成山样的大纸箱叽里咣当地码得整齐,然后绳子一扎,秤钩子一提,报一声数量,完事。
刘青年也看到了老太太,她已经走到了对面,再不喊就过去了。
孟这时头都不抬,红着脸,两手下意识地提着秤秆,一起一落,一落一起,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在校秤玩儿呢!
刘青年觉得自己得顶上去,这孟看来也脸皮子薄啊。他站在车前面,猛地咳嗽了两下,把身后的孟吓得叮咣一下丢开了秤盘子。
“存货处理了。正品大厂出的汤圆水饺。”刘青年冲着那老太太叫着。
老太太扭头,看了一眼,“哪出的?”
“科汇商场的!”
老太太很有有点不满地走过来,对刘青年,“你这孩子卖东西就好好卖,拉着科汇商场的名号干嘛?”
“就是科汇商场的吗!”刘青年不急不躁,底气十足,边边拿出了早上刚领的工作牌,那上面有照片和科汇公司的印章。
“咦,”老太太很惊讶,“科汇那么大一公司怎么会在这儿摆摊?”
刘青年充分发挥出他在会场上演讲的那副气势,简单明聊明了情况,还特意强调,存货并不多的。这批卖完马上涨价,那可要多掏一半的钱了。
老太太又看看孟,还是感觉刘青年太,有点不像是个上班的,倒是孟似乎真在科汇公司见过。“你们都是科汇公司的?”
孟脸更红了,扭捏着不知道咋回答。刘青年走到车子一侧,指着上面“科汇商场”几个红字,“是啊。——您看看,这还印着字呢!”老太太转过来看了,这才放心地,“确实是便宜。我称一斤吧。”
孟赶紧颤抖着手,称好了,装进提前准备好的塑料袋里……第一单生意总算成交了。
两人都如释负重地出长一口气。接下来,又断断续来人买,多数是半斤一斤的。到中午一点多,刘青年的账本上记下,共卖出汤圆9斤,饺子6斤。每斤赚2毛。一共赚3块......不够俩人吃两碗米线。
附近摊位的都陆续骑车回家了,街上很快已经没几个人。两个人也收拾东西。孟想回自己住的地方去,做点吃的,顺便休息会儿。刘青年和他约好下午3点,在商场门口集合,自己也骑着三轮来到门卫室。
老杜头儿热情地招呼,“咋样?”
“还行吧!”刘青年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