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家事(1 / 2)
第324章 家事
诸葛亮留周默在丞相府帮他做事,倍觉轻松,甚至颇有后悔当初将周默外放荆州当刺史的决定了。
周默办事,常常不拘一格,胆子很大,哪怕是诸葛亮亲自下的决定,周默若觉得不太对,或者有疑问,也敢出言质疑。
而周默的这些质疑,往往又具有相当的现实性,大都能分析到问题的本质上,并能关注到事件各方各面的利益。
虽然在经过一番辩论之后,周默的这些质疑也不一定全对,但诸葛亮明显感觉,有周默在身边,仿佛自己多了一个大脑,总觉得工作能轻松不少。
相比之下,丞相府的官员们,还是以谨小慎微,照本宣科者居多。
自王连、杨洪相继病故,张裔也病重不能理事之后,如今在丞相府中,诸葛亮的主要左膀右臂,一个是长史向朗,一个是主簿蒋琬。
其中向朗是个学者型官员,虽然为官十分有才干,也很尽职尽责。但他主要的兴趣志向却不在官场,而是读书。
尤其是周默搞了书社之后,市面上书籍的品类日益增多,又兼物美价廉,故而士族文人中读书和着书的人,都是远胜往昔,蔚然成风。
向朗作为汉代藏书名家,一有闲暇,便整日勘校古籍,写些评论心得,着成文集,交付书社刊印,沉浸其中,非常快乐。
与此同时,向朗也是周默华阳书社的头号贵宾会员,每月书社会出什么新书,都是有专人亲自将书单送到他府上,供他选购。
而主簿蒋琬年纪比诸葛亮还要大两岁,他性格宽厚仁慈,从不与人争长短,在相府中下层官吏中口碑极佳。
人们或许因为害怕诸葛亮的严厉而对其又敬又畏,但对蒋琬,却是无不十分亲近。
论德行,这两位都没得说。论办事的稳重程度,两人也都很靠谱。但论处事决断的能力,以及对复杂事情一针见血的分析,诸葛亮显然还是更信任周默。
本质上,这也不全是能力的问题,也有一部分使命感的问题。
一般的官员,都以完成相府和朝廷交代的工作为己任,这也无可厚非。
但诸葛亮能察觉到,周默与一般官员截然不同,他是真正以国家和天下为己任的人。
这一点,与诸葛亮是完全一致的。
只是,诸葛亮也知道不能留周默太久,毕竟荆州事务也很繁重,留守的别驾从事费祎虽然也很有才干,但他毕竟还很年轻,关键时候,尤其是东吴若有什么动静,还是离不了周默坐镇。
由此,也更为珍惜与周默朝夕相处的这段时间,趁着工作的间隙,尽可能将自己的经验和处世用人的哲学,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周默。
以前在成都的时候,周默在丞相府当参军,诸葛亮也常常这么教导他。但这一次,不知为何,诸葛亮总感觉周默要比之前的态度认真多了,对于自己的每一句话,他都有认真思考。
数日之后,宫里传来消息,陛下刘禅亲自设宴,请周默一家入宫吃饭。
周默跟诸葛亮请了辞,回家稍作整顿,便赶去宫中赴宴。
此次北上洛阳,周默走得匆忙,花氏姐妹在为周默生了一子一女之后,又都再次怀孕,只好留在襄阳家中休养。
倒是朗星自从生了大女儿之后,虽然常承雨露,却始终没有再结出果实。因此只带了朗星和七岁的大女儿前来,正好顺便安顿一下在洛阳的宅第,以便将来周默频繁往来襄阳洛阳两地的时候更加方便。
顺带一提,周默给长女取名为周璇。
提到要进宫吃饭,朗星和女儿自然十分开心。朗星自在成都的时候,就时常进宫和太后说话,比周默还要频繁得多,所以已经是家常便饭,丝毫没有拘谨。
倒是周默,因为之前在陈留王府中又骂了刘禅两句,又和皇帝陛下闹了些别扭,再加上诸葛亮三番五次苦口婆心的劝告,心中有些忐忑不安,不知要如何面对。
等换了衣裳,周默携妻女三人来到皇宫之中,在宦官的引领下进入偏殿,却见宴席之上,只有刘禅,张皇后,王贵人,还有几个皇子皇女在地上打闹玩耍,没有其他人在场。
甚至连太后都没来。
见到周默进来,刘禅笑嘻嘻地招呼道:“兄长,快来入座,我安顿了许多好吃的,保你满意。”
见刘禅并没有因为陈留王府中的事生他的气,周默也是稍稍放下心来,上前向皇帝、皇后和贵人行礼,带着妻儿入座一旁。
刚一落座,刘禅便命人给周默斟满酒杯,自己高举酒杯开门见山道:“我可提前说好了啊,今天我们只叙家常,不谈国事。大家自在一点,都是一家人,就当在自己家里。喝了这杯酒,就别给我端着了。”
周默举杯道:“那自然好。我这些日子在丞相府帮忙处理公文,几乎日日通宵达旦,熬得我两眼昏花,五迷三道的,正好来宫里躲一躲,歇一歇。”
刘禅道:“你这才几天啊,相父可是日日如此,谁劝都没用。”
二人各自饮尽杯中酒,相视一笑。
朗星道:“说到这儿,陛下这次设宴,为何不把丞相也请来呢,丞相一家也不是外人哪。”
刘禅摇了摇头道:“嫂嫂,你有所不知,这次不能请相父来,我要和兄长聊一件事,暂时还不能让相父知道。再者说,相父若来了,我稍稍多喝几杯,他就要板着脸训诫我了,不开心,不尽兴啊。”
周默道:“陛下,伱要聊啥事呢,还不能让丞相知道?”
刘禅神秘地笑了笑,又转头跟张皇后嘀咕了几句,这才说道:“我说了,这次我们不聊国事,自然就是家事。”
“家事?有何家事,还不能让丞相知道?”
“兄长。”刘禅故作神秘地道,“我给相父找了个妾室。”
“妾室?”
刘禅道:“是啊。相父和夫人虽然相敬如宾,可惜没有儿子,虽然从他东吴的兄长那里过继来一个儿子,但毕竟不是亲生的。自我登基以来,我已经陆续有了三子二女,你也有二女一子,你我就忍心眼睁睁看着丞相没有亲生的儿子嘛?”
周默知道,虽然诸葛亮不甚介意,但黄夫人却一直因为怀不上孩子而心怀愧疚,从不反对给诸葛亮找个妾室。问题是诸葛亮自己不愿意,就连黄夫人都没有办法,其他人能奈何?
但转念一想,历史上诸葛亮的确娶了一个小妾,生了个儿子诸葛瞻,但在这个时空线上,可能是因为工作更忙,而且过继来的儿子诸葛乔也没有像历史上那样,因为在蜀道运粮而意外身亡,便错过了再生儿子的机会。
这么想来,周默倒是有些颇对丞相不起,尤其是想到丞相此时可能已经身患绝症,更是有些愧疚难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