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诛心(2 / 2)
“这……这也太过言重了吧?”仆从竟有些害怕。
“一点都不言重。”谯周阴森森地笑了笑,“倘若是其他人,这的确是无凭无据的诛心之论。但周思潜可不一样,他本来就因为目无君上,掌掴天子,所以才被剥夺了官爵,坠入尘埃,只能鼓捣这书肆的生意。这本书正好证明了,周思潜即便受了重罚,竟还是不思悔改。身为臣子,却不为尊者讳,可见他的心里,根本就没有汉室,没有天子!”
“是,主人。”仆从听到谯周激动的话,只好点头称是,不敢再高声言语。
谯周当即在纸上,记录了从这《史记补遗》之中摘录出来的三件秘事。
第一件,是关于汉文帝。
当年吕后去世,周勃陈平发动兵变,诛灭诸吕。事成之后,却不拥立一起政变的齐王刘襄为帝,反而拥立了毫无权势的代王刘恒为帝。
原因也很容易理解,周勃等人想要掌控朝政,就不能允许势力强大的刘襄入主长安,拥立弱小的刘恒,是更好的选择。
但是,刘恒娶了吕家的女子为妻,还生了四个儿子。周勃等人是不可能允许姓吕的再执掌朝政的。
而为了完成这笔“皇位”的交易,刘恒不得不杀了自己的妻子和四个儿子作为筹码。
第二件事,是关于汉景帝。
汉景帝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改立刘小猪为太子。没过几年,临江王刘荣就因为侵占宗庙用地,再次惹怒景帝。景帝于是命酷吏郅都前往,召刘荣觐见审问。
事实上,景帝却是暗自给郅都下了命令,明确要他弄死刘荣,以绝后患。
事后,刘荣被自杀,罪责则全都被郅都一力承担,景帝知道郅都忠诚于他,将他远放为雁门太守,意在避难。
但是窦太后一心为孙子报仇,不肯放过郅都。景帝拗不过亲妈,最终还是杀了郅都。
第三件事,是关于汉武帝。
汉武帝晚年,宠臣江充陷害太子刘据,称其谋反。于是刘据被逼造反,与丞相刘屈氂的军队大战于长安城中,血流成河,最终兵败自杀。
武帝后来醒悟,知道太子是被冤枉的,后悔不已,还建了思子宫,怀念太子。
但今上本纪之中,却明确记载,江充陷害太子之事,也并非是江充私自为之,而是出于汉武帝的授意,意在试探太子。
年迈的老皇帝害怕失去权位,难免对正当年的太子疑心重重,这样的戏码在历史上也不知上演了一次。
正所谓:“天地万物,朕赐给伱,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不能抢!”
这三件事,都是皇帝弑子,且都发生在儿子没有明显过错的情况下。汉朝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最重视忠孝二字,所谓父父子子,就是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子也要有儿子的样子,也是忠孝伦理的一部分。
这样的事情,有违立国之本,当然不能大大方方的抖落出来。
谯周在文章的最后写下:
臣细察以上三事,再揣摩周默印《史记补遗》之缘由,细思极恐。此人定是对当年犯上一案所受惩罚有所不服,故而心怀不满,借司马氏之名,杜撰文章,污蔑诸位先帝,实则旁敲侧击,蛊惑人心,意在动摇我大汉立国之根本。其居心之叵测,用心之险恶,昭然若揭,读之实令人毛骨悚然!
臣一片忠心,冒死上表,愿陛下深察之……
写完这份上书,谯周将之用蜡封死,命亲信送至宫中,交于御史台。
做完这一切之后,谯周坐在案前,指头轻快的敲打着案台,心情似乎颇为不错。
“经历之前的事情之后,陛下对周默一定恨之入骨,我的上表,必然正中陛下的心上,陛下借此事为由头,新仇旧恨一起算,他周默就算不死,也得脱一层皮。”
“哼!不就是抄书这样的小事,他周默居然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当面辱我,是可忍,孰不可忍?”
“周默倒台之后,这长安印刷行会会长,必然是我的囊中之物。届时,什么书能出,什么书不能出,还不是由我说了算。再经营数年,到时候,哪怕是再有才华的儒者,只要他想出书,首先就得来长安拜会于我。我必将成为继马融,郑玄,蔡邕之后,更加伟大的经学大家,我谯周之大名,必将永垂古今。哈哈哈。”
谯周递到御史台的上书,很快被御史大夫看到,他不敢怠慢,急忙将上书誊写一份,一份送进皇宫,交于天子刘禅,一份送至丞相府,交于丞相诸葛亮。
刘禅上次受伤颇为严重,如今虽然已经恢复,但体重却是大不如从前。过去大约有两百斤,如今只剩下一百四十斤左右。
幸运的是,这场意外,非但没有影响到他的“功能”,反而是有所增强,更加精力旺盛,龙精虎猛了。
若按照后世的科学分析,刘禅的变化,一是因为这段日子休养生息,将之前透支过度的精力恢复正常,二是因为体重下降之后,身体的负担为之一轻,自然变得更加健康而有活力了。
但刘禅显然不会往这些方向考虑。他认为,正是兄长周默用血淋淋的一双手,及时把压迫他身体的石块刨开,才挽救了他的下半身,也挽救了他下半生的幸福。
看完谯周的信,刘禅露出了一个不爽的表情,对身旁宦官道:“你去叫周默速速入宫来觐见,就说我有要事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