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诛心(1 / 2)
第256章 诛心
看到周默欣喜万分的样子,冯通也是面露笑容,开口道:“不知周将军对这份礼物还满意否?”
尽管周默此刻已经没有了军职,但私下里称其为将军的人,还是不少。
“满意,当然满意。”周默笑道,“只是不知冯县令为何选在这个时候,将这份贵重的礼物送与在下?”
冯通没有说话,默默地拿起其中一片竹简,在连接处轻轻一撕,连接竹简的一根小皮绳就断掉了。
年代太过久远,皮子都被氧化腐蚀,并不稀罕。
冯通又打开那卷竹简,只见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原本漆黑清晰的墨迹,已经变成灰暗的颜色。
而其中有很多地方,更是留下了一片片霉斑的痕迹,需要仔细辨认,甚至结合上下文理解,才能识别出其中的字迹。
很显然,这卷简牍曾放在潮湿的环境中,被霉菌所腐蚀过。即便经过了抢救处理,字迹也不可能恢复到之前那样。
“祖宗一代代传下来,虽然一直都是悉心保存,生怕有失,但到了我的手里,已经成了这个样子,许多字迹都难以辨认。恐怕再过一两代人,能辨认出十之一二的字迹,就不错了。”
周默问:“为何不趁着还能辨认,誊写一份出来?”
冯通叹了口气道:“这套书影响太大,一经问世,就连累了我司马氏太多人,故而先祖有遗训,不让外传和誊抄,是担心里面的内容再次引起风波,波及族人。”
“到了我这一代,见简牍日益败坏,虽有心复刻之,但不巧却遭遇乱世兵灾,也就断了这个念头。直到前番匈奴人洗劫我县,我差点死掉。而贮藏此书卷的地窖却只有我一人知晓其具体位置。倘若我当时真死了,就成了司马氏的罪人了,实在愧对列祖列宗。”
“待身体恢复之后,我便有心将这批书卷重新誊抄,流传后世。正巧最近长安城中印刷术风靡一时,到处都是书店。我便有了制作纸书的想法。一打听才知道,这城中最大的书店之一,竟是周将军的产业,故而登门拜访,以礼物之名送上先祖手卷,实是怀有些许的私心啊,呵呵。”
周默道:“太史公的着作,不只属于一家一姓,而是天下人的文化财富,冯县令此举才是真正的大公无私,何有私心一说?”
冯通道:“我没有这样的想法,我只是想更好的保护这份书卷,不至在我手中失传罢了。”
周默道:“没错,只靠你们一家来保存,力量终究是有限的,若想这份书卷永不失传,最好的办法,就是公诸于世。孔夫子的着作若是只靠孔氏一家保存传播,到今天其中有不少都会失传,正是孔门的万千弟子共同努力,才将孔子的着作流传至今,而不至被烧毁在始皇帝的咸阳宫中。”
冯通道:“足下言过了,先祖的作品,岂敢与孔子并称。”
“太史公书自有其伟大的价值,历史会证明这一切的。你放心吧,这书卷若交于我手,无论将来天下如何变化,遇到什么样的阻碍,总会有有识之士,将这份宝贵的书卷设法流传后世,千载之后,人们仍将诵读太史公的着作。”
“周将军能认可先祖的作品,冯通感激万分。只是,我仍有一个担忧,不知当讲不当讲?”
周默道:“冯太守但说无妨。”
“此书若印刻于市,世人一定会趋之若鹜。若是有人向将军问起,一定不要外传是从我这里得来的,只说是从某个荒废的地窖里面偶然挖出来的便可。书籍售卖产生的利益,我也一分不要。只盼将军能送我两套成书便可。”
周默道:“你是半点瓜葛都不想沾挂啊。是害怕书中所述内容,还会祸及族人吗?”
冯通点了点头,道:“没错。书中涉及文、景、武三朝之事,实在与世人普遍的认知大相径庭,若引起经学界乃至朝野上下之震动,也不足为奇。周将军若也心存顾虑,也可以隐去幕后,偷偷刻印,免得万一惹祸上身。”
周默笑了笑道:“我周默惹出的事还不够多么,何须害怕这一件小事。况且,文景武三朝距今已经三、四百年,当年的秘密在当年是秘密,但放在今天不过是历史。冯县令无需太过担忧。”
冯通见周默如此笃定,也只好点头称是。
送走冯通之后,周默马上命人将这箱太史公书誊抄出来,与今本进行逐字对比之后,抛去内容完全一致的篇章,选出其中内容有变动和已经遗失的篇章出来,共得十五篇,交付印刷坊进行加急刻印。
其中尤其以文帝本纪,景帝本纪,武帝本纪,以及记载武帝三个儿子的三王世家四篇,其内容之劲爆,细节之丰富,逻辑之严密,远超之前任何史料的记载。
至于太史公的亲笔手稿,此时也没有一个太好的保存办法。木牍已经残破,终有一天会毁坏,而如今也没有影印技术将之原封不动的复印下来。
此时能想到的保存最长久的办法,就只有临摹。虽然明知是假的,但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周默计划将来有时间的时候,找一个书法高手,把这箱子简牍原封不动地临摹一遍。
数日之后,雕版完成,周默将这本书命名为《史记补遗》,由行会简单审阅之后,即刻交付印刷。
即便没有任何额外的宣传,此书一经上市,便引来长安城中士人们的争相购买。内容虽然劲爆地就像地摊伪作一样,但却逻辑严密,细节详实,作假是很难做成这么完美的,人们都不是傻子,心中自然有数,其火爆的销量便是明证。
一时间,长安城中无论是朝堂的达官显贵,还是落魄的寒门士人,都在讨论这新出的《史记补遗》,堪称最热门的话题。
又过了一段时间,长安城各大小书坊也纷纷开始对此书进行复刻,期望能抢占一些市场份额。
唯独有一家书店,却是毫无动静,即便求购这本《史记补遗》的人踏破门槛,他们也全都拒绝不应。
“主人,这每天都有至少二、三十个客人来问,咱们店里是否有《史记补遗》,为何您这么能沉得住气,就是不刻呢?”文华阁二楼,书店仆从向谯周问道。
谯周放下手中已经翻到有些卷边的《史记补遗》,悠悠地道:“有的钱可以赚,有的钱却不能赚。这书中涉及的汉天子家的丑事,讳莫如深几百年,本来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如今却在他周思潜的手中得以重见天日。”
“这书,本就是禁书。周思潜的行为,就是犯禁,而且犯的还是天子之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