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淝水之战/陶潜归隐(1 / 2)
淝水之战:
前秦建元十二年(公元376年),前秦统一北方。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七月,苻坚不顾群臣反对,举大军攻东晋。八月,苻坚发动近百万大军南下,水陆并进。九月,苻坚的弟弟苻融率30万大军到达淮河前线,进攻寿阳。东晋宰相谢安遣尚书仆谢谢石为大都督,以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率军8万前往迎敌。又命龙骧将军胡彬率水军5000援救寿阳。十月,苻坚求胜心切,他等不及各路人马聚齐,便命令苻融进攻寿阳。
寿阳是军事重镇,它的得失对于整个战局的胜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奉命增援寿阳的晋将胡彬,在半路上就接到寿阳失守的消息,只好退守硖石(今安徽寿县西北)。苻融马上命令部将梁成率众5万进攻洛涧(今安徽淮南市东),切断了胡彬与谢石大军的联系。
苻坚到了寿阳,派尚书朱序到晋军大营去劝降。朱序本来是东晋的将领,4年前在襄阳和前秦军队作战时兵败被俘,留在前秦。现在他见晋秦交战,知道自己为东晋出力赎罪的机会到了。他到晋营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提出打败秦军的建议。他说:“这次苻坚发动了百万人马攻打晋国,如果全部人马都到了,恐怕晋军无法抵挡。所以,应乘秦军还没集结的时候,赶快进攻秦军先锋。打败了它的前锋,便可挫伤秦军的士气,这样就可以战胜他们了。”
谢石听从了朱序的建议,派战斗力较强的北府兵将领刘牢之带领一支兵马,在夜晚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洛涧,向秦军阵地发起突然袭击。正在睡梦中的秦将梁成听到喊杀声,吓出了一身冷汗,慌慌张张地从床上爬起来,上马迎战,结果被刘牢之一刀砍翻,送了情命。
秦军失去主将,四散奔逃,晋军乘胜追击。谢石带领晋军主力渡过洛涧,在离寿阳城只有4里地的八公山下,扎下营寨,与秦军主力隔淝水对峙。苻坚在寿阳城里接到洛涧秦军失利的消息,有些沉不住气了。
过了几天,谢石派人到寿阳城里,送给苻融一份战书,要求定期决战,条件是秦军把阵地向后撤出一些,腾出一块空地作为战场,让晋军渡过淝水决战。秦诸将都反对晋军的建议,苻坚和苻融却同意晋军的条件,说:“让我们的士兵稍稍向后退一点,等他们正在渡过的时候,让我们的骑兵冲上去,一定能把他们消灭。”
谢石、谢玄等到前秦答应后撤的回音后,迅速整顿兵马,指挥渡河。
晋军渡过淝水,勇猛地冲向秦军阵地。朱序见状,就在秦军阵后大声高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正在后退的秦军,听到喊声,一时也分辨不清是真是假,逃的逃、躲的躲。整个队伍溃不成军。
苻融赶快跑到队伍后面,去拦阻队伍,不料连人带马被挤倒在地。他还没来得及从地上爬起来,就被赶上来的晋军一刀砍死。苻坚见形势不妙,吓得丢下士兵,只顾自己逃命。到洛阳(今河南洛阳)时,苻怪收拾残兵,只剩下十几万人了。
晋军乘胜追击,一口气追赶了30多里才收兵。谢石、谢玄连夜派人去建康报捷。当报捷的军士赶回建康的时候,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他看过告捷的书信,悄悄把它搁在床上,不露声色,照常下棋。等到客人问时,才漫不经心地说:“孩子们已经打败贼军了。”
————————————————————————————————
陶潜归隐:
陶渊明又叫陶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祖上世代为官,曾祖父是陶侃,在东晋前期立过大功,曾掌管过八个州的军事,也就是那个每天搬运100块砖以锻炼意志的人。不过到了陶渊明的时候,家道已经衰落了。陶渊明小的时候喜欢读书,有“救世济民”的志向,又很仰慕曾祖父陶侃,也想干一番事业。
陶渊明到了29岁后,才在别人的推荐下,陆陆续续做了几任参军之类的小官。他看不惯官场逢迎拍马那一套,所以在仕途中辗转了13年之后,一腔热情便冷了,决心弃官隐居。这里还有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那是陶渊明最后做彭泽(今江西湖口)县令的时候。他上任之后,叫人把衙门的公田体都种上做酒用的糯稻。他说:“我只要常常有酒喝就满足了。”他的妻子不同意,坚决主张种粳米稻。争执来争执去,陶渊明让了步:200亩公田,用150亩种糯稻,50亩种粳米稻。陶渊明原想等收成一次再作打算,不料刚过80多天,郡里派都邮了解情况来了。县衙内有一个小吏,凭着多年的经验,深知这事马虎不得,就劝陶渊明准备一下,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去迎接。陶渊明听后叹了口气,说:“我不愿为了五斗米的薪俸,就这样低声下气向那号人献殷勤。”他当即脱下官服,交出官印,走出衙门,回老家去了。
陶渊明回家以后,下田干起了农活儿,起先只是趁着高兴劲干一点。到后来,经济上贫困逼得他非把这作为基本谋生手段不可,干得就比较辛苦了。他经常从清早下地,直到天黑才扛着锄头踏着夜露回来。
陶渊明同农民的关系很好,对那些达官贵人却是另一副样子。在他55岁那年,他住的那郡的刺史王弘想结识他,派人来请他到官府里叙谈。陶渊明理都不理他,让他碰了一鼻子灰。后来,王弘想了一个办法,叫陶渊明的一个老熟人在他常走的路上准备好酒菜,等陶渊明经过时把他拦下来喝酒。陶渊明一见酒,果然停了下来。当他们两人喝得兴致正浓的时候,王弘摇摇摆摆地过来了,假装是偶然碰到的,也来加入一起喝酒。这样总算认识了,也没惹陶渊明生气。
几年后,东晋的一代名将檀道济到江州做刺史。他上任不久就亲自登门拜访陶渊明,劝说陶渊明出去做官,并要送给他酒食,都被陶渊明回绝了。当时在那一带隐居的还有刘遗民、周续两人。他们同陶渊明合称“浔阳三隐”。事实上,这两个人和陶渊明一点也不一样,他们很有钱,同当官的交往密切。这些人只不过想借“隐居”来找个终南捷径罢了。
在陶渊明看来,真淳的上古之世邈远难求,而现实又如此让人无可奈何,理想的人生社会,只能寄托在文学之中。“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直淳。”元好问的评语,精当地点出了陶渊明文学创作的特点。
陶渊明在诗歌、散文、辞赋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影响最大的是诗歌。陶诗现存126首,其中四言诗9首,一言诗117首。他的五言诗沿着汉魏以来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向着抒情化、个性化的道路发展。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他把平凡的乡村田园劳动生活引入诗歌的艺术园地,开创了田园诗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