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位,谋其政(2 / 2)
通过面诊、脉诊和舌诊,辅之以望闻问切,再结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之症候,朱云怡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太子得了“白涩症”,又称之为“干眼症”,具体当为白涩症中的肝肾阴虚证。
朱云怡明白自己虽然懂些医理,但毕竟受年龄、经验所限,因此不能确定自己的诊断是否正确。于是她请张贵妃再为太子诊一次病,以确定自己的诊断是否正确。
于是张贵妃又给太子诊断了一次,最后得出的结论和朱云怡一模一样。
朱瞻基和太子妃不懂医理,还以为朱云怡和太子妃口中的“白涩症”是难以治愈的疾病。母子二人因为担心和着急,急忙央求张贵妃和朱云怡替太子医治此疾。
“太子妃和皇太孙不必担心,这‘白涩症’并非不治之疾,只需调养一段时间即可。”张贵妃温柔地说道。
听了张贵妃的话后,太子妃和朱瞻基这才放下心来。
张贵妃为了考考朱云怡,便让她亲自为太子医治。
朱云怡也想锻炼自己,于是她先是和太子解释道:“这‘白涩症’与肝、肾密切相关,正所谓‘肝开窍于目,目受血而能视’。倘若肝血充盈、肝气调和,那么双目便能‘辨五色’;一旦肝失调和,泪液化生无源,目珠失于润养,便会致眼睛干涩。其次‘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精充足则耳聪目明,肾精亏虚则目涩视昏。行医需辨证施治,因大哥之症属于肝肾阴虚证,故
(本章未完,请翻页)
而治疗需以滋补肝肾为主。为达到滋补肝肾之效,我会让大哥服用石斛夜光丸,同时针刺睛明、攒竹、太阳、四白等穴位,再选红花、菊花、蝉蜕、薄荷、石菖蒲、决明子等药材熬煮成汤,而后熏蒸眼睛,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改善眼睛干涩之症。”
说完这些话后,朱云怡便把目光转向了张贵妃,想听听张贵妃的意见。
张贵妃欣慰地点了点头,对朱云怡说道:“不错!不但能准确地诊出病症,还能根据病症给出相应的解决之法,同时不忘行医最该注意的‘辨证施治’四字。”
夸完朱云怡后,张贵妃便吩咐竹茹姑姑去太医院取一些石斛夜光丸来,又叮嘱她同时别忘要些红花、菊花、蝉蜕、薄荷、石菖蒲、决明子等药材。
竹茹姑姑领命退下了。
交代完竹茹姑姑的任务后,张贵妃又让竹沥姑姑去把自己的毫针取来。
等竹沥姑姑取来毫针后,朱云怡便在张贵妃的指导下在太子的精明、攒竹、太阳、四白等穴位上进行了针刺,并叮嘱太子得空时可以多按摩这些穴位,这样有助于保护双目,又叮嘱他回东宫后要按时按量服用石斛夜光丸,同时也不能忘了用红花、菊花、蝉蜕、薄荷、石菖蒲、决明子等药材熬成的药汤蒸熏眼睛。
太子一一应了。
张贵妃轻声叹了口气,然后对太子说道:“太子殿下忙于国事、宵衣旰食,这些年兢兢业业、日理万机,但同时也要注意休息,不能伤了身体。您今日之所以会得这‘白涩症’,无非是平时用眼过度、晚上熬夜,又过于忧心操劳之故。医家认为久视伤血,而肝藏血且开窍于目,血不养目时就会致双目干涩、容易疲劳。此外熬夜伤肝,肝开窍于目,一旦肝脏受损,双目必定先有感知。故而政事虽忙,但久坐久视熬夜均不可取,倘若强行为之只会自损其身。最后医家有言——人过四十,阴气自半。恕我直言,太子殿下已过中年,肾中精气已然开始衰减。一旦精气不能上注于目,双目便会失了濡养,如此便会有腰膝酸软、视物昏花之感,此即‘生老病死’中的‘老’之一字。随着年龄渐长,当以养生保寿为主,加以药物相辅,不可过于劳心伤神,否则于自身康健无益。”
张贵妃的话再明白不过:这“白涩症”虽然不是大病,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同时也是对太子身体状况的一个提醒。倘若太子继续劳心费神、忧虑熬夜,那么对他的身体只会更糟。
然而太子却叹了口气,然后缓缓答道:“人生短短几十载,谁不想今朝有酒今朝醉?只是我身为大明太子,除了为父皇分忧外别无他选,因此久视看书、熬夜伤神自然难以避免。”说完太子哈哈一笑,然后故作轻松地说道:“在其位而谋其政,既然我已忝居太子之位,便唯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敢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也求个忠君孝父、问心无愧吧,只求父皇南征北战、文治武功之时能无后顾之忧。”
太子这话虽然说得轻松,但众人听后却都立即肃然起敬。的确,这些年皇帝之所以能够文治武功,确实离不开一直默默站在他身后的太子。若非太子把朝政打理得井井有条,使皇帝能够没有后顾之忧,皇帝又岂能如此文治武功、威名显赫?
只是太子生来身子孱弱,又因体胖而影响了健康,如今常年宵衣旰食、劳心伤神,使得本就羸弱的身体愈加雪上加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