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第 92 章(1 / 2)
相比起在学生和年轻人当中更受欢迎的《五十六》,《凡人》这本书,可以说是真正打破了年龄的代沟,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广泛传播。
在这个时代,人们大多都还是不识字的,看报纸终究只是大城市中少部分人的消遣,靠出卖劳力过火的普通人在一天的劳累后,只想拿着钱去酒馆喝上一碗热酒,顺便再就着一碗花生米和人聊天打屁,对于他们来说,就算是最大的消遣了。
若是稍微有些闲钱的,便会去城内的茶楼坐一坐。比起生意人谈事的清茶馆,很显然,还是那种兼卖酒水的茶馆更受普罗大众欢迎。
点上一两小菜,一壶热茶或开一坛黄酒,他们能在茶馆里坐上一整天不挪窝。
但是老是和人聊天也会腻烦,因此,一场新颖精彩的评书便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茶馆都雇了说书人来招揽顾客,每天两三场评书说下来,生意往往也能更上一层楼。
大多说书人讲的都是四大名著、正史野史,厉害些的还会加上几段快板或莲花落。但如今生意难做,茶馆之间的竞争逐渐白热化,说书人的竞争也开始越来越激烈,光是这些已经没办法满足观众们的要求了,他们便费尽心思,想着要在评书的内容上取胜。
于是,说书人们便把目光投向了时下最流行的白话小说。
然而,并不是所有小说都适合改编成评书的。
像是乔镜的那篇短文《生不逢时》,就很有戏剧感和讽刺意味。在改编过程中,说书人还会往里面添加一些夸张的剧情桥段,比如说把众多文人登报批评《众生渡》说成三百儒生围攻晏河清,还有他不畏强权与袁马二爷斗智斗勇,等等等等,都快把他塑造成一个和舌战群儒的诸葛孔明一样光辉高大的形象了。
不过,观众们就好这一口。
在《生不逢时》改编的评书大受欢迎后,说书人们尝到了甜头,便纷纷盯上了乔镜的新书。
可惜,《五十六》并不适合改编成评书。虽然有人尝试过,但普通老百姓也就听个新鲜劲,说书最重要的还是要调动观众们的情绪,在这一点上,《五十六》有点儿过于阳春白雪了。
但《凡人》不一样。
这本书简直就像是为说书人们量身打造的一样,一篇一篇独立连载的人物故事不仅大有可讲,并且内容都还非常接地气,情绪饱满,很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
他们听得时而哄堂大笑,时而悲苦恸然,时而怒发冲冠,如痴如醉,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书中之人一样。更有性情之人,在听到穆家满门英烈只剩八十老母尚问吾儿勇否时,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把后槽牙咬得咯吱咯吱直响,看上去恨不得现在就冲到山海关杀敌报仇。
待一场评书结束,很多人都还意犹未尽,高声嚷着让那说书人再多说两段,他们有的是打赏。
每每这时,说书人也只能露出一脸苦笑,拱手道歉。
是他们不想讲吗?
晏河清这个原作者都没写接下来的内容,他们这些说书的,那还能怎么办?
于是乎……
为了他们的饭碗,说书人们也纷纷撸起袖子,加入了浩浩荡荡的催更大军中。
晏河清!快快更新!!
你再不更新的话,他们讲来讲去还是那几个老故事,嘴皮子都要讲烂啦!
不仅如此,还有的说书人还会在一场评书讲完、观众们仍怅然若失意犹未尽的时候,冲在座诸位一拱手,坦然说明没有下文的原因,并恳切邀请诸位一起给《东方京报》和《爱民报》的编辑写信,让他们多多催稿,造福你我他。
最后,最大赢家竟成城中各大邮局老板。
为了表示感谢,他们还特意做东,请了许维新和许晓明吃了一顿饭。当然,这些人最想请的肯定还是晏河清本人,不过想也知道,乔镜是绝对不会去参加这种应酬的。
在饭桌上,几人笑眯眯地表示多亏了晏先生,现在贵报社已经成为我们邮局最大的合作伙伴了。
许维新:“…………”
他现在只要一想到每天如雪片般寄到报社的读者来信就头疼,这些信件多到什么程度?多到就算把它们当柴火烧,都足够三口之家过上一个冬天!
再加上几次加印全部卖空,报社的收入翻了一倍还多,许维新已经开始考虑要不要重新租一栋楼,或者把楼下的花园餐厅包下来,拓宽一下报社的办公场所了。
而且有了前几次的经验,许维新在《凡人》连载的中期便开始进行整合出版的工作。在征询过乔镜的意见后,他将《凡人》分为了上下册,纸张、油墨用的都是最好的材料,封面还特意请了城中有名的画师进行设计,可以说是非常上心了。
但是在做完了这些后,许维新依然觉得,还不够。
他莫名有种预感,这本《凡人》,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乔镜的代表作,成为他写作生涯中最为光辉灿烂的一笔。
因此,他希望能有一位重量级的人物,来为这本书作序。
许维新想了一圈,最终在一个休息日去拜访了一趟文春秋。
“作序?”文春秋听闻他的来意,哈哈笑了起来,“好啊,我正想着呢!”
他一口便答应下来,快得让刚清了清嗓子准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许维新都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