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心中有飞锡(2 / 2)
徐长青曾在成安县请教过周教谕关于州试考题,周教谕便说起了当年他求学到梁国时,当地的一场州试。
“当时有一道题目是说,人心有飞锡。”
“梁国当地的考生全都能洋洋洒洒作出一篇长文,说飞锡即慈悲等等。但我们几个游学到那里的武国人听别人谈考题却一头雾水:这飞锡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后来听别人解释,原来这飞锡出自《妖族精要》中‘蛇惘召羊盘同往,食人界海之滨,然隐僧杖出,度也。’”
周教谕当时笑着道:“这说的是一段古老时期发生的事,当时人族还未完全撤退到现在这片大陆。两位妖族半圣发现了一批滞留在界海对岸的人族,前往袭击。危急关头,一位隐世高僧掷出自己手中锡杖,托着那批人族横渡界海。”
“经义中的描述到此戛然而止,然而事情当然不止如此。”
周教谕说到这里时,脸上出现了一抹感慨:“人族欲走,那两名妖族半圣怎么可能答应?”
“它们立刻怒极出手,高僧坐在杖尾与两妖对了几掌,锡杖便飞远,妖族并未在凶险的界海中追击。因为在他们看来,不到妖圣,根本无法横渡界海,这批人最好的结局也是葬身鱼腹。”
“事实的确如此,界海规则镇压之下,锡杖摇摇欲坠,其上的人族惶惶难安,哭嚎不止。那位高僧以自身性命相抗,化身佛光,庇佑锡杖上的人族。”
“终于,经历了千难万险,锡杖抵达了现在这片大陆。但其上佛光却早已被磨灭干净,只剩一根黯淡的锡杖掉落原地,失去所有神异。”
“自始至终,人们也不知那位隐僧的名字。”
周教谕感慨着:“这批人并未忘记这位僧人的恩情,他们把这根锡杖供奉起来,永世以香火供养。后来他们生存的地方几经战乱,也有了一个名字——梁国。”
他对徐长青道:“这下你知道,为何梁国学子都能写出这飞锡了吧?”
当时的徐长青只是被这位高僧的事迹所震撼,并没有想那么多。
可现在回想起来,自己问科举州试的时候,周教谕说出这番话,想来也是一种侧面提醒。
并不是将经义尽数读完,就能写出合格的文章,就能写出好文章。
徐长青就算将《妖族精要》读入文宫雕像,再看这句话也只能知道人族度过界海、逃过一劫的故事,也不会知道其中详细,不知道这位“隐僧”的结局如何,更不知道“飞锡”代表什么。
因为经义中根本就没有写。
这样的典故还有很多,周教谕也只是借这件事提醒徐长青:
要想在科举考试中做到真正的游刃有余,那就必须做到“不止于经义”,将众多文化、典故融会贯通、信手拈来才行。
越向上考,难度就越大,涉及的东西也就越多。
徐长青今天终于体会到了周教谕说这段求学经历的真正含义,但明白却不等于做到。
“我在书铺里看了这么多年的书,都有这么多不懂、不知道的。”徐长青有些感慨:“看来读书写文章这件事,真的是任重而道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