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故作文治故人哀(1 / 2)
第72章 故作文治故人哀
早在祖癸(宗佑帝)逝世之前,攸雍就向其承诺,必定能够替佑乾帝争取到“文”的称号。
然而,这项凭空制造出“一代贤君”的形象工程,还是有相当难度的。
毕竟佑乾帝的治世,总共就只有三年。这是大邑商的全体民众,从一开始就知道的了。何况,这位帝君实际上还是个死人!
按照正常思路的话,根本不可能达成祖癸的遗愿。
不过,攸雍早就参透了所谓“圣君贤主”的真谛——“同行的衬托”,以及“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宗佑帝祖癸总共在位二十五年,而太子?(lüè)弘如今不过三岁,可谓来日方长;只要把祖癸的“功劳”匀一点到佑乾年间,嗣帝的基业也有一些根源在佑乾年间,那么佑乾帝就属于承前启后的君主。
这是攸雍打算采取的阳谋。至于阴的,倒也并非这位小相国不屑用之。以他现在权倾朝野的程度,三年后直接用嗣帝?弘的名义,给佑乾帝钦定一个带“文”字的日名,根本没什么难度。
不过这并非祖癸的本意,而且攸雍本人就带头修订过日名制度。
换句话说,既然攸雍可以把历代商王的原有日名,变成整整齐齐的统一格式,那么后人也同样可以有样学样,抹杀掉攸雍现在强行塞给佑乾帝的“文”字。
因此攸雍认为,“佑乾年间”这项形象工程必须办成铁案,不仅要让如今健在的大邑商民众心服口服,而且还要让后世子孙也认同佑乾帝的日名。
而三宗八姓制,就是佑乾帝的“文治政策”的第一步棋。
当初祖癸敕立宗姓的时候,本来就特意留下破绽,因此佑乾帝可谓净赚了民众们的美誉。
不过他们还是会记得:佑乾帝其实是那个摆在亳(bó)攸城宗庙里面的木雕像、是已经早逝的帝长子,而并非活生生的帝君。
因此,攸雍决定再让民众们明白另一件事——有时候,死人比活人更有能耐。
佑乾元年二月,大邑商朝廷颁行了以佑乾帝名义而起草的诰(gào)令:
第一,为大邑商东迁前的历代先君修建陵墓。当然,这些都只能是衣冠冢,毕竟商朝人再也回不去华夏了。
同时,武庚以及祖癸的陵墓也得到扩修。他们两人的骨灰,则在扩修完毕之际,从攸泽口的孤岛迁回。
至于佑乾帝本人的陵墓,则从即日起征发民役修筑,务求在佑乾三年竣工。?弘即位的时候,便能够将佑乾帝的遗骨从帝长子坟迎到新建成的帝陵。
如此一来,大邑商总算能够体面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先君武庚的安葬规格,实在过于反常。
第二,此前全部被攸雍勒令嫁给夷人的陶氏、尾勺氏以及邽(guī)氏遗族,她们的男性后裔也正式确认为丰宗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