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帝薄葬兮,木为君兮(1 / 2)
第71章 帝薄葬兮,木为君兮
宗佑帝?(lüè)允,在位二十五年而驾崩,享年四十五。
跟普通民众相比,他的逝世似乎来得太早了——此时的大邑商,人均寿命已经达到五十多岁。
然而对于帝君本人来说,这倒不完全算是坏事。
由于宗佑帝的智力障碍,他大部分时间都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生父攸喜、嗣父武庚以及弟弟攸雍,先后充当着类似“监护人”的存在。
后来宗佑帝总算有了一个儿子,帝长子却早早夭折,而帝君也始终未能再育得新的子嗣,直到其逝世。
哀,莫大于心死焉。
宗佑帝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太大的存在感;然而他的逝世,却给大邑商带来了相当的波澜。
首先是帝君的陵墓——这并非帝陵有没有竣工的问题,而是整个宗佑年间,无论朝廷在亳(bó)攸还是邢丘,都根本没人提出修建陵墓的计划!
对照大邑商东迁前的旧制,这自然是极为反常的:历代商王,哪一个不是在活着的时候,就让臣民给自己修建王陵?
虽然驾崩之后,能不能正常下葬倒是另说——当年在鹿台自焚的帝辛就是例子,但君主的陵墓肯定是要建起来的。
问题在于武庚。
虽然武庚确实是死在乱军之中,但从政道伦理的角度看,这显然属于推卸之辞;就连攸雍本人心里也明白得很,实际上武庚是被他下令除掉的。
当时,攸雍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厚葬武庚,以盛大的出殡仪式来撇清自己的嫌疑;要么薄葬武庚,让人们尽快淡忘先君的存在。
从太乙(商汤)到帝辛,虽说一共有二十九个王,但对于商族人来说,他们特别记得的先王也就其中几个人,甚至上一任的王都不一定有份。
原因无他:商王的身后地位,是根据后继者们对其祭祀的隆重程度而有所升降的;而既然有祭祀,就必定有祭品的分食。
例如,商朝贵族隔三岔五就能吃到以“先公上甲”而冠名的祭宴,上甲微的地位又能低到哪里去?
反过来说,对于商族人而言,盘庚也就算是“记不记得那位仁兄都无所谓”的存在,这跟雷翰晨那个时空的现代人构成相当的反差——盘庚在历代商王之中,已经算是比较有点名气的了。
至于攸雍本人,他对武庚并没有什么好感,反而有些厌恶;而宗佑帝也不是武庚的亲儿子,因此武庚的葬礼可谓草草了事,甚至破天荒地采用了火葬而非土葬的形式。
但也正因为这样,宗佑帝的陵墓规格就逐渐变成了一个难题。
武庚的陵墓只是衣冠冢,因此修建的规模很小。而宗佑帝毕竟是武庚的嗣子,假如“儿子”的陵墓很宏大、“父亲”的陵墓却很窄小,自然就会在民众当中,引发各种不必要的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