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军史小说 > 三国霸业之魂穿刘备 > 番:曹操传!

番:曹操传!(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好书推荐: 福运农女:我靠玄学种田养家糊口  末日狂奔:丧尸凶猛  我每天获得一百个舔狗  大灾变开始我前往异界,归来斩妖  全宗倒霉蛋,锦鲤小师妹团宠上岸  女尊:魅魔他被霸道女魔王狠狠爱  剑仙诗在酒  出狱潜龙  八零之锦鲤萌宝喜当家  我的天空一片蓝 

曹操部分画像(9张)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曹操再次南征,率军攻破居巢 [257] ,猛攻濡须口 [256] ,击败孙权,孙权派都尉徐详求降 [35] ,曹操同意,并允诺重新结为姻亲。 [36] [199]

曹操主力退出汉中后,刘备向汉中发动进攻。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亲率大军进至阳平关,夏侯渊等人与刘备夹关对峙,曹军多次击退刘备军猛烈攻势 [37] 。七月,曹操亲率大军赶往关中,坐镇长安,以便随时指挥汉中战局。同时,代郡乌桓与鲜卑的轲比能联合侵扰边塞,曹操命曹彰、田豫北征,大破乌桓鲜卑联军。 [38]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刘备自阳平关南渡沔水(今汉水),依山而进,驻军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夏侯渊出兵与刘备争夺地势,被黄忠斩杀,曹军战败。之后,曹操亲率大军来夺汉中,但是刘备坚壁不出,曹军与刘备军相距数月,无利,遂放弃汉中。 [39]

襄樊会战

主词条:襄樊之战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亲率大军从汉中撤往长安。刘备大将关羽趁着襄、樊兵力空虚之际,从荆州向他的东南防线襄、樊一带发动了进攻。 [40] 曹操闻知,立刻派大将于禁率兵往救樊城。八月,汉水流域因为天降暴雨而发生了“汉水溢流,害民人”的自然灾害 [41] ,关羽趁机乘大船进攻,擒于禁,斩庞德,乘势进军,将樊城围住 [42-44] 。时樊城曹军只有数千人,城池被水淹没,水面离城楼仅有数尺,曹仁率军死守。曹操又派徐晃领兵去救樊城。十月,曹操从关中赶到洛阳,亲自指挥救援樊城。 [208]

孙权因关羽处其上游,不愿意让关羽势力发展,且他早有攻取荆州之心,于是联结曹操,准备以大将吕蒙偷袭荆州要地江陵。曹操接到书信后,将这一消息通知曹仁,命他继续坚守,自己进至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临近指挥,又派兵十二营增援徐晃,命他反击关羽。经过恶战,关羽败走。不久,吕蒙偷袭江陵得手。关羽撤往益州,途中为孙权军擒杀。孙权将关羽的首级送到洛阳,曹操以诸侯之礼安葬之。至此,襄樊战役结束。 [45] [208]

壮士暮年

曹操在孙权擒杀关羽、取得荆州后,表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取代汉朝自称大魏皇帝。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这个小儿想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嘛!”曹操手下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 [46] 曹操说:“如果天命在我,我做周文王足矣。” [47]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还军洛阳,同月庚子日(3月15日 [289] ),病逝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谥号为武王。 [48] 他临死前留下《遗令》(参见词条曹操遗令)。 根据曹操的遗嘱,他于二月丁卯日(4月11日)被安葬于邺城西郊的高陵。 [49] [259] 曹操死后,其子曹丕袭封丞相、魏王官爵。

黄初元年十月辛未日(220年12月11日 [290] ),曹丕逼迫汉献帝让位,改汉为魏,十一月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260]

主要影响

编辑 播报

政治

惩办豪强

曹操的思想受儒家影响,崇尚仁义礼让,并试图以仁义、道德、礼让教民和行政,即“治定礼为首”。 [278] 另一方面,他在治国上强调以法治国。在当世战乱之下,要拨乱反正,只能采用刑法之治。曹操主张执法如山,强调法不阿贵。他说,法令“设而不犯,犯而必诛”。要求严格法令规章,赏罚分明,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曹操重视执法者的人选和执法者以身作则的作用,认为这是贯彻法令、实行法治的保证。 [276] 为此,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270] [277]

处于乱世之中的曹操既强调刑法,也没有忘记礼教之用。他始终尚礼重法,两手俱用,并在礼法并举、两手俱用中表现出了特有的谲诈之能。 [278]

唯才是举

在人事管理方面,曹操主张唯才是举,这是曹操政治思想独具特色的地方。在汉末选官偏重门第、不问才德的情况下,他主张突破门阀界限,实行唯才是举。他认为,天地间,人为贵。要建功立业,只有靠人的智慧和才能,“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他重视人的才能,鄙视德行礼教,认为遵守封建礼教的人不一定有开创事业的能力,有开创事业能力的人未必肯遵守礼教,所谓“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故而力主起用那些果敢英勇临阵力战之士,出身地位低微但有高才异质的人和“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并且明令要求下属“各举所知,勿有所遗”,不拘一格选官用人。 [276]

曹操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他们任用“清正之士”,“务以俭率人”,使得天下士人“莫不以廉节自励”,即使是权贵宠臣,“舆服不敢过度”。 [277] 以上变化,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社会风气的转变。

曹操的政治思想符合时代的需求,在统一、平定北方的事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主张的法治和唯才是举是对于汉代德化、孝治四百年传统的对抗和否定,在政治思想界引发讨论,对于后世人事管理思想的影响颇为深远。 [276]

军事

军事活动

黄巾起义之后,军阀混战,社会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从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后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方大部地区。其平生主要发起(一部分未亲自指挥)或参与的军事活动如下:

历经时长

主战争

具体战役

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

曹操统一北方之战

兖州之战;濮阳之战;定陶之战;宛城之战;曹操讨伐袁术之战;下邳之战;徐州之战;官渡之战;邺城之战;南皮之战;曹操攻乌桓之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

曹操平荆州之战

长坂坡之战;赤壁之战

建安十六年(211年)至建安二十年(215年)

曹操平定关中、凉州、汉中等战役

渭南之战;夏侯渊平凉州之战;曹操破张鲁之战;宕渠之战

建安十八年(213年),建安二十二年(216年)至建安二十二年(217年)

濡须之战

第一次濡须之战;第二次濡须之战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汉中之战

下辩之战;定军山之战;汉水之战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襄樊战役

水淹七军;沔水之战

(表格参考资料 [73] )

军事思想

曹操钻研兵法,有高深的军事理论,曾熟读孙武、吴起等前代军事家的着作,自着兵书十余万言(即《孟德新书》),“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又集录诸家兵法,写成《兵书接要》一书,结合自己的战争经验加以论述。他撰写的《孙子略解》(又称《孙子注》),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先河。 [273] 其着述大都亡佚,从其《孙子注》和存世的军事文书以及《三国志》等史书中,可窥见其军事思想。 [274]

战争观

曹操认识到,军事斗争离不开政治形势的配合。要有足够的武装力量,才能拯救社会。不能像春秋时吴国夫差那样只凭武力,不注重政治;也不可似周朝诸侯徐偃王那样,以仁义代替用兵。他强调“兵以义动”,“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为赢得战争中的政治主动权,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争取人心,占领河北后免难民租赋,又发布抑豪强兼并令,以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谋士郭嘉颂扬他“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曹操认为经济的好坏,关系着战争的成败。军队无辎重、粮食、委积,“亡之道也”,因而吸取“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的经验,大兴屯田,达到了足食强兵的目的。 [274]

治军思想

曹操割发代首

曹操抛弃儒家以礼治军的原则,认为“礼不可治兵”,强调“吾在军中持法是也”,注重以法治军。他针对汉末为政失之于宽的状况,“纠之以猛”,以使“上下知制”“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他“揽申、商之法术”,制定管理、训练等军事法规,如《军令》《步战令》《船战令》《论吏士行能令》《败军抵罪令》等 [231] ,以维护军队的统一指挥,强化军队的战斗力。 [274] 一次在行军途中,曹操传令不得使战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士兵皆下马步行,唯恐踏坏麦苗。可曹操的战马因受惊吓踏了麦田。他即拔剑割下自己一撮头发,以示处罚,足见执法认真。 [50]

为保证法规的实行,曹操主张严明赏罚,按法赏有功、治有罪,“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告诫诸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强调“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并“亲巡将士,明劝赏罚”,在公开场合,自己也不置之法外。 [274]

为贯彻以法治军的思想,曹操特别注意军中司法官吏的选拔,认为“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 [274]

曹操选将用人,主张破格求实。他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他们后皆战功卓着,成为名将。 [51] 还能够根据将领特点,用其所长。如,许褚、典韦壮武有力,忠诚奉法,曹操就让他们战则为军锋,息则统亲兵;臧霸有恩信于东土,曹操将青、徐二州托付于他,从而得以专心对付袁绍;文聘本是刘表帐下大将,在江汉一带颇有威恩,曹操任其为江夏太守,委以边事,使御孙权。 [275] 对有过失的“贤”才,曹操往往任用如初。他还注意集众人之智指导战争,在兖州、官渡、邺城、当阳、渭南、襄樊等重大战事中,均听取和采纳将士的意见。为尽其才,他倡导广开言路之风,征柳城乌桓得胜回师,还重赏曾劝阻他出征的人。 [274]

谋略思想

曹操认为:“欲攻敌,必先谋。”重视谋略是曹操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他所以能够“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明《孙子集注》中的曹操注

曹操认为用兵“不可以祷祀而求,亦不可以事类而求”,显示出其军事思想中求实、尚变的两大特点。他推崇《孙子》,但要求诸将按他结合当时社会实际和实战经验编撰的《孟德新书》指挥作战。视善变为用兵核心,其行军用师,被誉为“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强调“兵无常形”“兵无常势”“兵之变化,固非一道”,只有灵活用兵,“以诡诈为道”,才能以变制胜。还说“若以险固为资,则不能应机而变化也”。他认为,诡诈的前提是知彼知己,只有在掌握了对方的兵力部署、战将强弱、地形险易、后勤保障等情况的前提下,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才能制定出“因敌变化”“盈缩随敌”的策略。他尤重视奇正、虚实变化,要求以“至实击至虚”。他的战争实践也体现出这一点。如对孙、刘集团作战,或东攻西守,或东守西攻,皆依实际情况,将优势兵力集中于一方,形成“至实”态势。同时,常以分散、分化敌军的策略,致其“至虚”,从而各个击破。在中国军事史上,他以“诡诈”着称。 [274]

曹操的军事思想深受历代兵家和学者称道。陈寿认为他能够成就伟业,“惟其明略最优也”。其《孙子注》对后世兵学有深远影响。但有时他强调刑罚过度,并且也有袒护失察之处,这是其思想的局限性。 [274]

经济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书单推荐: 贞观魂之一统山河 神州大陆之我能召唤文臣武将 回到古代打江山 碧血桃花烟 大明:朕杀敌成神 抗战:签到军事基地成晋西北霸主 围困寺庙抢尼姑!皇长孙他疯了? 封神后传,我代人皇伐天 小子,快给爷科考去 诸天牧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