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去往北境(两章)修改(1 / 2)
五月二十五日,曲州武将之女和云州县令成亲,盛大又不浪费。
没有十里红妆,没有八抬大轿,但是宴席摆了三场,喝喜酒的人数达到上万。
曲州军营里中摆了一场,将士们喝酒吃肉,好不热闹。
辛芸所在的街道摆了一场,认识不认识都能去吃。
云州的县衙里摆了一场,衙门的人,安置院的人,庄子里的人,都能来。
没有八抬大轿从曲州迎娶到云州,就像普通又盛大的婚宴。
用新婚夫妻的话来说,这是曲州和云州的结亲,专门为两地百姓举办的流水席。
至于八抬大轿这种需要耗费各种人力物力的繁杂程序,倒不如省了把钱用来宴请百姓。
要说喜宴有什么大鱼大肉或是山珍海味,其实并没有。
有肉有菜有酒,绝对管饱,酒水管够,而且不用邀请,只要想来的人都能来。
这一场邀请很多人的喜宴,帮忙的人同样很多很多。
受过辛芸救治而且厨艺好的人一直帮着做菜,一直招呼大家,让大家吃好喝好。
三场喜宴,很多都是就地取材,只有这里买不到才会去外面采购。
宾主尽欢的喜宴,就这样热热闹闹地闹了三场,三场喜宴之后两地百姓几乎都知道了这两人成婚。
只是婚宴是需要准备的,从五月二十五日开始,三天准备一场,崔家人辛家人,还有帮忙的人,从五月下旬开始忙到六月。
婚宴结束之后,崔家一家人,辛家一家人,几乎都累瘫了。
新郎官跟新娘子一样累瘫了,热情的百姓一句句祝贺,他们一句句道谢,嗓子都说哑了。
就这样喜宴结束了,夜色静逸下,这一晚所有人都睡得很踏实。
——
崔瑾和辛芸成亲之后,辛芸依旧住在曲州,跟崔知意宅子几乎挨着,位置离医馆也很近。
崔父崔母不想回老家,就跟辛芸住在一起。
医馆忙的时候崔父崔母就去帮忙,崔知意带孩子忙的时候,也会过来带孩子。
至于崔瑾,很忙。
官道要修建的事情事关岭南很多地区,动员当地能用的劳力,统筹劳力和财力,也会占用一些农田和老宅。
规划之时为了用最短的距离,最少的钱,最方便的路,要忙的事情太多了。
忙个十天半个月都是正常的,一天要跑好几个地方也是正常。
楚晏和崔瑾忙得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黑了下来。
正值夏日,一天天顶着大太阳忙着,皮都晒脱了一层。
辛芸为这些在大太阳底下忙着的人准备一些东西戴在身上,怕他们什么时候被热晕过去。
辛芸依旧忙着医馆,崔知意也不得闲,正好崔父崔母在这边,崔知意时不时把孩子交给两位老人,自己回到云州管理庄子和桑山的事宜。
父母和辛芸住在一起,辛芸特别稀罕孩子,怎么抱都抱不够。
尤其是两孩子说话利索之后,一个勤快一个嘴甜,可把辛芸稀罕坏了,巴不得崔知意越忙越好,这样孩子就会放到辛芸这个大舅母家里。
崔父崔母看着两个外孙,看着喜欢孩子的儿媳妇,高高兴兴盼着辛芸能赶快怀上。
只是崔瑾闲下来的时间不多,一闲下来就跟着楚晏留在曲州,想抱亲孙的崔父崔母非常有眼力见地离开,让小两口好好亲近亲近。
辛芸和崔瑾虽算不上鹣鲽情深,可夫妻之间感情也是不错的,支持彼此想做的,有时候聊着聊着就开始亲近了。
辛芸是辛家唯一的姑娘家,辛父生了三个儿子,一个个都是大老爷们,只有辛芸长得好看又会心疼人。
别人像辛父这个年纪这样拼,早就一身老毛病了,辛父却哪哪都好吃嘛嘛香,谁让人家有一个学医的女儿,啥毛病没来得及严重起来就被压制住,根本没有出现老毛病的机会。
眼看着年纪快五十岁还浑身有劲,以至于辛父对这个女儿那是要多喜欢有多喜欢,于是想着抱外孙女。
崔父崔母年纪不小了,早就想抱孙子了,在两家父母期待下,辛芸在嫁给崔瑾的第四个月里告诉大家怀孕了。
九月份查出一个月的身孕,八月份怀上的,算算时间,明年五月底到六月就能生下来。
五月底成亲,明年五月底生娃,成婚一年就能抱孙子,可把两家高兴坏了。
两家长辈高兴,崔瑾也高兴,开始向楚晏学习怎么当一个父亲。
崔知意看着真的有在认真学的崔瑾,没少笑话他。
要知道崔瑾以前可是在她面前当场嫌弃过孩子闹腾。
被笑话的崔瑾死不承认自己说过这话,还在辛芸面前说好话。
日子在热热闹闹中过去,孩子在一天天长大,第二年五月底,孩子出生了,是一个好看的女娃。
辛父非常喜欢这个外孙女,大宝二宝也喜欢这个小妹妹,崔瑾这个当父亲的愣是被挤了出去,连孩子都没碰到。
小丫头取名崔嫣,是个爱哭又爱笑的女娃娃。
两家人太喜欢这个女娃娃了,根本不需要辛芸辛苦照料,崔母辛母照顾着,那是吃得好睡得好。
家里添了孩子,有三个孩子在,比往常更加热闹了。
在这样的热闹中,任期一年一年过去,官道一点一点向外面打通。
六年的任期即将结束,楚晏和崔瑾开始回京述职。
一般来说能被召回去述职的都是拖家带口回京,有很大机会是能留在京城。
否则一般述职只需要用折子述职,继续留在这里等着新的派令,到时候直接从云州出发去往新的地方上任。
他们都被要求回京述职,但是他们不太希望留在京城,也不希望拖家带口再次回到京城。
所以只有他们回京,父母妻女全都留在这边,等着他们的消息。
他们会被安排哪里,谁也不知道,毕竟这些年朝廷并不太平,世家和寒门之争没有消停过,文臣与武将也没有消停。
这一次进京述职也不知道等待他们的将会是什么。
崔知意20岁来的云州,这是她在云州待的第六个年头,第二年的年底生下孩子,如今孩子已经满四周岁。
关于孩子的教育,就像楚晏说的,孩子三周岁开始就有很多要学的东西。
楚晏是调教过很多小兵的人,对付自己的两个孩子一样调教。
曾经慈父已经换了副面孔,两孩子有些心眼,可玩不过楚晏这个老狐狸,两个孩子可以说被管教得服服帖帖又时不时大着胆子挑衅。
除了孩子还有阿瑜,阿瑜在军营待了几年,再过几天就是15岁了。
这些年楚晏忙的事情很多,很多事情外人都不知道。
似乎是有意培养阿瑜,能回来的时间比在云州当县令的崔瑾还要少。
至于期间做了什么,楚晏没有跟她说过。
她只知道楚晏要回京述职前阿瑜回来了。
快到十五岁的少年郎身形不如楚晏那般身形宽厚,但是少年的模样惹得不少人侧目。
那张脸跟楚晏很像,但是又很不像。
快到34岁的楚晏沉稳内敛,一举一动带着上位者的气势。
而阿瑜眉目清朗,少年意气。
少年意气的阿瑜被楚晏带回京,就像当年楚晏说的,让阿瑜在军中历练,等有了足够亮眼的军功就回京城进入国子监。
五品以上的官员之子才能进入国子监,如今的国子监祭酒已经换了一个人当,跟以前有些不同。
随着这些年寒门学子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寒门学子考中进士,国子监监生考中进士的人数没有往年多。
这让京城很多官员有了危机感,也让国子监开始增加了不少课程。
这些年科举的考题越来越多是关于民生,那种辞藻华丽内容空空的策论根本不可能上榜。
为了贴近民生,彻底了解民生,国子监的监生有时候会被安排在农忙时节去乡下看看,看看稻谷是如何种下,如何耕田,如何收获,还要去一些铺子转转,看看一斗米一斤肉一条鱼多少铜板。
听说国子监增加的课程让很多人不满意,以至于很多人不愿意去。
世家出生的公子哥,绝对不会像农夫一样脚踩在泥里,干着下人才干的活儿。
因为被很多人反感,这个课程属于可有可没有的,很多人不会去完成。
这也导致国子监监生分成两派,一派是死活不会干的,另一派是看中局势,不喜欢也在努力的。
这些都改变不了监生当官几率越来越低的事实,反倒是民间学堂出来的寒门学子,正在慢慢抢走世家子的一些风光。
国子监因为这些事处在比较微妙的位置。
她问过楚晏,明知道国子监学到的未必是最好的,而且能进国子监的人非富即贵,不阿瑜适合进去。
楚晏说有自己的考量,阿瑜见识过外面的世界,却没见识过真正的世家圈子。
让阿瑜进入国子监的目的是看清一些现实本质,还有结交朋友。
国子监不单单有这些心高气傲看不起人的世家子,还有低调有本事默默学着的世家子。
阿瑜进京需要朋友,国子监就是集中这些人的地方,进去了想认识一个人很容易。
阿瑜需要结交这些人,需要人脉,需要知道如何跟世家打交道。
这是楚晏对阿瑜的安排,也就是接下来阿瑜将会一个人留在京城,靠着自己站稳脚跟。
阿瑜明显知道这一点,也做好了接下来一个人走的准备。
…………
【御书房】
当今圣上看着楚晏送上来的名单,面色沉静,手指的动作却已经泄露了情绪。
“你替朕解决了心腹大患,想要何种赏赐?”
水军早就训练成,悄悄以渔民的身份替他干了不少事,如今水军的名单完整送过来,只等他派人去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