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大结局(谢谢支持,再会!)(2 / 2)
至于他自己,坐镇巴比伦古城,顺便把石乞,马孙成等人并购后的问题,一一解决。
庞涓很能打,尤其是40万打五万的时候。
双方在叙利亚大草原,杀得昏天暗地。庞涓采用师弟孙膑的“车轮战”,一连交战40余天。不论白天还是黑夜,都在厮杀。
最终亚历山大,还是扛不住吴军这种流氓打法。
他虽然杀死了20多万吴军(仆从军为主),但自己只损失一半人,就已经扛不住了。
最终灰溜溜的带着两万多人,撤回了卡帕多西亚。
吴王地看到垂垂老矣,满头白发的法正的时候,也感到岁月的可怕。“别怕,寡人给你撑腰”。随后任命法正为亚美尼亚总督,占据高加索和东土耳其地区。
又任命庞涓为叙利亚-埃及总督。方便他抽调更多炮灰,耗死远征而来的马其顿兵团。马其顿兵团,对比他的仆从军,确实精锐,但比他的禁卫军,没多大优势,但是他的嫡系部队,远道而来,如果损失惨重,就没办法控制这些殖民地。所以西征的老套路,就是抓当地炮灰组建“伪军”,和敌人死磕,拖垮对方,如果有可乘之机,就一战定乾坤,但大多数时候,他们都是总预备队。
拥有大半个亚洲大陆给他当牧场的他,并不缺战马和骑兵。更不缺炮灰。
他的脑子也不是大流士二世那种蠢货。
实际上,此时他统治波斯帝国的策略,有点像后来满清统治全国的模式,八旗军是基本盘,打仗让绿营兵炮灰上。
这样 ,哪怕绿营兵一次次被消灭,只要基本盘还在,他都能组建出新的绿营军。
亚历山大大帝就那点人口,凭什么能扛得住他四五千万总人口的超级帝国的死磕啊。拖也要拖死他。
随后的战争,就变得很好理解,不断从两翼包抄的各路吴军,逼着马其顿大军死磕。他们甚至不介意五个换一个。
这种遭遇战,打得多了。
亚历山大大帝就选择退回希腊。
实在是国内壮丁被抽调,消耗一空,实在是扛不住啊。
最要命的是,吴王地派天才外交家苏秦,去希腊游说,导致马其顿的联盟破裂。
还有一个就是赵无恤的后人,被驱逐赶到了多瑙河一带,在这里建立起强大的赵帝国。苏秦在和赵献侯,也就是赵无恤的侄子,兄长伯鲁的儿子。双方达成协议,取得谅解后,联手灭希腊。后来赵国因为继承问题,崩溃成三个王国,赵无恤和伯鲁的后代重新瓜分了欧洲大陆!
面对赵吴联军,亚历山大自顾不暇。
吴王地来到后来被称之为“浪漫的土耳其”的土耳其。还是以征服者身份,却发现没啥意思。
在安卡拉敕封自己的小儿子,公子固为西王,以土耳其突厥领为领地后,就带着万余骑兵东归。
满足他的征服欲后,第三次西征结束。
几年后,年纪90岁的吴王地,感觉自己还能努力一把,于是再次组织30万大军,翻过阿富汗高原,杀入印度河流域。
两年后,印度各邦被大部分摧毁。
在胜利凯旋的途中。
吴王地看着天空中坠落的流星。急忙召集大臣交代后事。
果然,他安排好后事没几天,突然安详去世,享年92岁半!
后来多个帝国,王朝,对他的庙号都是“吴太祖”。而他主导的民族也成功霸占了整个大陆,并建立起全球帝国!
他有九个儿子,各个不凡,他还有八个闺女,各个女中豪杰。他们和他们的子孙,构成了整个帝国的核心血缘关系。并延续百年,才崩溃。
崩溃的原因并非自相残杀,而是亲戚实在太多,再加上距离过于遥远,就慢慢变得寡淡了。
一生都在看世界,抓紧时间看世界的吴地留下了璀璨的一笔。而他的后人将会继续延续他的路线和脚步,向整个地球蔓延。
(谢谢观看,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