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讨价还价(2 / 2)
不要以为他们在国内没有间谍。
吴军前脚出发,后脚他们就知道了。
可以说,为什么汉武帝打垮匈奴那么费劲。
就在于草原民族迁移逃跑,过于容易,你要找到,却太过艰难。
“好了,诸位,找不到就找不到吧,我们一户为单位,按照军镇,设五路,每路设东南西北中五卫,共25卫。每卫4000士兵,加上八千家属,一共1.2万人。大家趁着寒冬来临前,赶紧找山谷,避风港修建堡垒。这一次,我们来了,就不走了。”随后,他也没有留在九原城。把这里交给少傅,大将军展如。
自己和胥门巢,公孙圣,被离,辛评,萧靖等大臣,跑去北面的大青山一处早就被锦衣卫找到的山谷,躲了起来。
这个位置,大概在后来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历史上赵武灵王灭娄烦,林胡,在这里修建堡垒,建立云中郡。
很明显,这里有个不大不小的小山谷,山谷内有个盆地,可以养马,驻军。
南北都是阴山山脉的延续,大青山山脉的重峦叠嶂。
这种地形,骑兵要进攻,都得吃大亏。
只能从正面强攻,你就看你的人够不够死的。
吴军十万人居然没有撤退。
导致逃到外蒙古杭爱山一处避风山谷的联军,立即闹翻了。
因为这里更冷,如果是春夏季节还好,特么秋末冬天,绝逼要冻死无数人。
“赵王,你看看,听你的,让出河套,我们现在连放羊的地方都没了”林胡王很不满。
赵王是赵无恤自己封的,没道理这些蛮夷都一个个称王称霸。他实力不弱,还要受他们的气。
最主要的还是,吴国在南方休养生息,愿意投奔他的人,是越来越少。
随着九边重镇建立,边区人口全部内迁,剩下的全特么是敌视他们的军户,导致贸易也被彻底切断。
就连原来和他们偷偷摸摸传递情报,换取他们不去洗劫代国的中山国余孽,现在也在被代王公子恒杀了一批又一批后,也都被代王收服。
吴王地的儿子,都是狼崽子,信奉死的敌人就是最好的敌人。
“那要不,林胡王,你去试探探探?”
林胡王一听,立即哑火。此前他们又不是没去过。差点就被展如和胥门巢两位老将堵在榆林和大同出不来。
就是因为和吴军作战,一直打不过,他们五家才选择联手。没想到,吴家十几万联军聚集,照样不敢和吴军禁军交手。
“既然如此,我们就准备过冬吧,幸好这几年,还有点家底。”既然商量来,商量去,都没啥用,赵无恤选择直接离开。
这帮首鼠两端的家伙,不足为谋。
如果能打得过,他会不去报仇。
但特么吴王地稳扎稳打啊,
连续又休养生息五年,估计国库又充实了。这个时候和拥兵百万,人口千万的吴国打。
他是没啥信心的。
他的功臣集团保存的比较完好,也确实没信心。
一个是吴军从军事训练,装备,还有精气神,都远远强过他们,哪怕是他们最擅长的骑兵,吴军也比他们强。
吴军还有他们玩不起的重骑兵。只要被堵住,一冲击,下场不会比秦军好太多。
随着九边重镇建立,南北贸易彻底被切断。
他们也只能继续向北,寻找露天煤铁矿产。
这个冬天,所有人都很难熬。
但是这不包括吴王地。
这年头,有钱真的能使鬼推磨。
只要他舍得花钱,南方无数商人坐着雪橇,赶着哈士奇,就这么给他运来了大量物资。
早已经准备多年,他亲自设计的“蒙古包”也就是毡房。
陆陆续续在山谷内建立起来。
这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帐篷,防寒作用一等一。
由于冬天确实没啥事。
已经不用再管国内的一档子事情的吴王地,开始更加刻苦练剑。
生命在于运动,如果想活到八十八,怎么能不坚持锻炼?
无数老臣看着生龙活虎的国君,还是如此彪悍。
也都猜测,为什么陛下不班师回朝。
这种日子,一直延续到至圣十年,公元前349年。
他们才慢慢的搞明白:吴王地压根不愿意回去了。
此时已经安顿三十万人的河套,已经建立起庞大的“朔方军镇”他的核心城市,分别是东部的九原城,西部的五原城和南部的灵武城(银川)。作为补充的还有大青山附近的云中城和东部呼和浩特一带的定襄城。
但是军事政治指挥中心,并不在云中和定襄。
而在九原,五原和灵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