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知识点(10)(2 / 2)
1.1.2 染色体畸形
涉及较大范围的 DNA 结构变化
包括 :①缺失 ②重复 ③插入④易位 ⑤倒置
1.1.3 基因突变的规律
①突变率:自发突变低;诱发突变高
②突变与选择:随机性 + 选择性
③回复突变
(1)野生型:细菌在自然环境下具有的表现型
(2)突变型:发生突变后的菌株
野生型→突变型→野生型
④具有相对稳定性
1.2 DNA 损伤后修复
①光修复:经紫外线照射后,细胞 DNA 上形成 T-T 二聚体,导致突变。如在紫外线照射后立即将细菌暴露于可见光下,则受损的 DNA 可修复,细菌的存活率大大提高 。
②暗修复:切除修复—由核酸内切酶损伤的片段切除,再 DNA 聚合酶、连接酶等的作用下,将缺少的部分补齐。
2.基因的重组与转移
基因重组: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 DNA 整合在一起的过程。
基因转移:供体细菌直接或间接将部分遗传物质单向传递给受体细菌,从而导致受体细菌发生基因重组的现象。
包括: ①转化 ②接合 ③转导④细胞融合 ⑤溶原性转化
2.1 转化:供体菌游离的 DNA 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转化因子 + 感受态
2.2 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过程。具有方向性。
主要的接合质粒:
(1)F 质粒
(2)R 质粒
(3)Col 质粒
2.3 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 DNA 小片段携带到受体菌中,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称为转导。
分为:普遍性转导(完全转导、流产转导)、局限性转导。
2.5 溶原性转换: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噬菌体的 DNA 片段整合于宿主菌染色体中(噬菌体成为溶原状态),而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或性状变异。
(1)原噬菌体 (2)溶原菌
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的主要形式的比较
形式 基因来源 转移方式
转化 供体菌 直接摄取
接合 供体菌 性菌毛
转导 供体菌 以噬菌体为载体
溶原性转换 噬菌体 整合
第四节 细菌的遗传和变异在兽医学上的应用
(一)在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二)在检查致癌物质方面的应用
(三)在流行病学方面的应用
(四)在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