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知识点(4)(1 / 2)
二、细菌生理
第一节 细菌化学组成与物理性质
1.细菌化学组成
水分(75%~90%):自由水、结合水。
干物质(10%~25%):有机物(蛋白质、糖类、核酸、脂类)、无机物。
2.物理性状
2.1 比面积:代谢非常旺盛,生长繁殖快。
2.2 光学性质:半透明→浑浊,可用于粗略据算(比浊法)。
2.3 布朗运动:受撞击后可发生不表现位移的颤动。
2.4 带点现象:G+菌 PI 为 2~3,G -菌 PI 为 4~5,均带负电荷(染色,血清学,消毒灭菌)。
2.5 渗透压与半透性:高渗透压,半透性膜。
2.6 多相胶体性质
第二节 细菌的营养
1.营养要求
1.1 水分:占细胞浆的 75%~90%,组成成分,良好溶剂
1.2 碳源:细菌组成成分,能量来源
1.3 氮源:蛋白质,酶,核酸及其他含氮物
1.4 无机盐
1.5 生长因子:细菌生长所必需而其自身又不能合成的一类营养物质,包括纤维素,嘌呤和嘧啶。
2.营养类型
根据细菌对碳源利用情况差异,可分为(1)自养菌(2)异养菌
2.1 自养菌又可分为:
①化学自养菌 ②光能自养菌
2.2 异养菌:不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为原料,必须供给多种有机物,才能合成菌体原生质并获得能量
又可分为:①腐生菌:从动植物尸体,腐败食物等无生命的有机物质中摄取营养的异养菌
②寄生菌
大部分致病菌→寄生菌
微生物对具体营养物质的利用有一定的专性范围→细菌鉴定
3.细菌的酶
3.1 酶是活性细菌产生的有机催化剂,主要为蛋白质
3.2 酶的作用
①许多病原菌能合成与该菌毒力有关的酶
②不同种细菌合成的酶类及其活性不同,代谢方式与生理特性不同
③细菌的营养作用,呼吸作用和其他新陈代谢作用都是酶的催化下进行的
各种特征性的酶反应→细菌鉴定
3.细菌的呼吸
4.1 概念:借助于自身的酶类,从物质的氧化过程中获得能量
4.2 可分为 ①需氧呼吸 ②厌氧呼吸(发酵等)
4.3 呼吸类型
根据空气中分子状态 O2的需求不同进行分类
需氧菌 必须有 O2
微需氧菌 氧气的浓度低
兼性厌氧菌 有氧无氧都能生长,无氧的环境一般长得更好
专性厌氧菌 只能在无氧条件下生长
厌氧菌 对厌氧环境要求十分严格
细菌的呼吸类型具有种的特异性→细菌鉴定
填:要三空就填标有红色的
第三节 细菌代谢过程
1.细菌细胞代谢特点
①细菌代谢活跃,生长繁殖速度极快
②细菌利用各种化合物作为能源能力强
③类型多样化,对营养的需求也多种多样
④细菌可利用超长流水线式生产的方式生成大分子物质
⑤细菌能产生诸如肽聚糖、脂多糖、磷壁酸等特殊物质
2.形成细菌的代谢过程可按其功能分为 ①物质的摄取与排泄 ②生物合成③聚合作用 ④组装
2.2 生物合成
吸收的各种前体代谢物通过各种代谢途径合成所需物质,包括多种氨基酸核苷酸,糖,脂肪酸及其大分子物质→细鉴定
2.3 聚合作用
2.3.1 复制
概念:细菌的 DNA 聚合作用称为复制
某些抗生素以不同途径干扰 DNA 复制如喹诺铜类,乙胺嘧啶
2.3.2 转录
利福平类药物阻断转录起始,其靶分子是细菌 RNA 聚合酶
2.3.3 翻译
①多种抗生素对细菌翻译过程有抑制作用。
②氯霉素,林可霉素和红霉素→抑制核糖体大亚基四环素,壮观霉素和链霉素→抑制核糖体小亚基
2.3.4 组装
自我组装 如鞭毛及核糖体
指导组装 如表面膜结构
干扰组装 如杆菌肽,万古霉素,多黏菌素
3.细菌新陈代谢产物
3.1 分解产物:
①多糖类物质
②复杂蛋白质
③脂肪
大多数病原体不能分解脂肪
3.2 合成产物
3.2.1 热原质
①大多数 G -菌和少数 G+菌合成的多糖热原质耐热,微量注入动物体内即可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②G -菌的热原质就是细胞壁中脂多糖,G+菌→多糖
3.2.2 毒素
是病原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的对集体有害作用物质
可分为 ①外毒素②内毒素
3.2.3 侵袭性酶类(曾经考过)
①透明酸酶,卵磷脂酶,链激酶等
②促进细菌扩散,增强病原菌侵袭力
3.2.4 色素:分为①水溶性②脂溶性→细菌鉴定
3.2.5 抗生素
①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或瘤细胞物质。
②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少数由细菌产生
3.2.6 细菌素:某些细菌产生一种仅作用于有近缘关系的细菌的抗菌物质→数量稳态
3.2.7 维生素:气体,酸类和芳香物质等
第四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
1.条件(考)
①营养物质(培养基)
②酸碱度(PH 值):7.2~7.6
③温度
嗜冷菌:-5~30℃ 最适温度: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