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肠杆菌病(3)(2 / 2)
2.犊牛
潜伏期很短,仅几个小时。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分为三型。
(1)败血型:
病犊表现发热,精神不振,间有腹泻,常于临床症状出现后数小时至1内急性死亡。
有时病犊未见腹泻即死亡。从血液和内脏易于分离到致病性大肠杆菌。
(2)肠毒血症型:
较少见,常突然死亡。
如病程稍长,则可见到典型的中毒性神经系统症状,先是兴奋、不安,后沉郁、昏迷,以至死亡。死前多有腹泻。由特异血清型的大肠杆菌产生肠毒素引起,没有菌血症。
(3)肠型:
病初体温升高达40℃,数小时后开始腹泻,体温降至正常。
粪便初如粥样、黄色,后呈水样、灰白色,混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凝血及泡沫,有酸败气味。
末期患病动物肛门失禁,常有腹痛,用蹄踢腹壁。
病程长的,可见肺炎及关节炎。如及时治疗,一般可以治愈。耐过的病犊,恢复很慢,发育迟滞,并常发生脐炎、关节炎或肺炎。
因败血症或肠毒血症死亡的病犊,常无明显的病理变化。
腹泻的病犊,皱胃有大量凝乳块,黏膜充血、水肿,覆有胶状黏液,皱褶部有出血。
肠内容物常混有血液和气泡,恶臭。
小肠黏膜充血,在皱褶基部有出血,部分黏膜上皮脱落。
直肠也可见同样变化。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肝脏和肾脏苍白,有时有出血点。
胆囊内充满黏稠暗绿色胆汁。
心内膜有出血点。病程长的病例在关节和肺也有病理变化。
3.羔羊
潜伏期数小时至2d。分为败血型和肠型两型。
(1)败血型:
主要发于2~6周龄的羔羊,病初体温升高达41.5~42℃。
精神委顿,四肢僵硬,运步失调,头常弯向一侧,视力障碍,继之卧地,磨牙,头向后仰,一肢或数肢做划水动作。
口吐泡沫,鼻流黏液。有些关节肿胀、疼痛,最后昏迷。
由于发生肺炎而呼吸加快。很少或无腹泻。多于发病后4~12h死亡。
从内脏可分离到致病性大肠杆菌。
剖检可见胸、腹腔和心包大量积液,内有纤维素;某些关节,尤其是肘关节和腕关节肿大,滑液浑浊,内含纤维素性脓性絮片;脑膜充血,有很多小出血点,大脑沟常含有多量脓性渗出物。
(2)肠型:
主要发生于7日龄以内的幼羔。
病初体温升高到40.1~41℃,不久即腹泻,体温降至正常。
粪便先呈半液状,由黄色变为灰色,以后粪便呈液状,含气泡,有时混有血液和黏液。
病羊腹痛、拱背、委顿、虚弱、卧地,如不及时救治,可经24~36b死亡,病死率为15%~75%。
有时可见化脓性一纤维素性关节炎。从肠道各部可分离到致病性大肠杆菌。
剖检可见尸体严重脱水,皱胃、小肠和大肠内容物呈黄灰色半液状,黏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发红。
4.幼驹
病驹体温升至40℃以上。
剧烈腹泻,肛门失禁,流出液状粪便,呈白色或灰白色,含多量黏液,有时混有血液。
病驹喜躺卧,继则不能起立,高度衰竭,常在数日内死亡。
病程较长的,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
有的关节肿大,表现跛行。
病死率一般为10%~20%。
剖检可见尸体极度消瘦。
胃黏膜脱落,有出血点。
小肠、盲肠和结肠都有出血性炎症。
脾肿大,包膜下有出血点。心内外膜也有出血点。淋巴结肿大,有出血点。其他脏器无大变化。
5.兔
是以腹泻为主的肠道传染病。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各年龄兔均易感,主要侵害断乳至4月龄幼兔,是断乳后幼兔发病率、病死率最高的一种传染病,多与应激有关。
潜伏期4~6d。最急性者突然死亡。多数病免初期腹部膨胀,粪球细小、成串,覆有透明、胶冻状黏液,随后出现水样腹泻。
病兔四肢发冷,磨牙,流涎,眼眶下陷,迅速消瘦,1~2d内死亡。
剖检可见胃膨大,充满液体和气体。胃黏膜有出血点。
十二指肠充满气体和染有胆汁的黏液,空肠、回肠、盲肠充满半透明胶冻样液体,并混有气泡。结肠扩张,有透明胶样黏液。肠道黏膜和浆膜充血、出血。胆囊扩张,黏膜水肿。肝脏、心脏有小点状坏死病灶。
6.貂
以断乳前后的仔貂发生最多,成年貂很少发生,散发。
潜伏期2~5 d。
初期粪便稀软,呈黄色粥状,随后腹泻加剧,粪便呈灰白色,带黏液和泡沫。体温升高达40~41℃。有时伴有呕吐。粪便中有条状血液和未消化饲料。严重者发生水泻,肛门失禁,呼吸、心跳加快。
病貂迅速消瘦、弓腰、眼下陷、乏力,临死前体温下降。
剖检可见胃肠有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或出血,脾肿大2~3倍,肾柔软,心肌发生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