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忠臣不事二主(1 / 2)
从本镇抚司大牢到皇宫走洪武门(午门)最近,但郑海带着方孝孺走的是皇宫的西门——西华门。
前几天的宫中大火,奉天殿也烧着了一些,因为燕王朱棣选择在武英殿召见罪臣方孝孺。
前往武英殿,走西华门更近。
从西华门入宫,道路左侧是宫中的大庖厨,是为皇帝准备饮食的“御膳房”。
过了大庖厨,左手边的建筑群就是方孝孺熟悉的建筑——武英殿。
洪武八年(1375年),太祖朱元璋增建文华殿、武英殿等建筑。
武英殿在武楼的西侧,是皇帝下朝后日常办公的地方。
方孝孺对这座宫殿太熟悉了,他以前就是这里的常客。
下了早朝后,他经常陪着皇帝朱允炆在这里商议国家大事,包括针对围剿朱棣的各种谋划。
昔日,他想方设法要诛杀的敌人,可如今,敌人竟堂而皇之地在武英殿召见他。
方孝孺心中又气又恼。
与他一起商议的皇帝已经自焚而死,想到这,他悲痛不已。
如今,睹物思人,物是人非!
“陛下,陛下!臣方孝孺,愧对陛下!”
刚走进武英殿大殿,方孝孺就跪在地上,悲声痛哭。
殿上的宝座,空空如也,昔日的皇帝朱允炆已经不在了。
“陛下如此信任臣,可臣却没能帮助陛下,守住大明的江山……臣有罪!
“陛下贤明圣德,勤政爱民,一心为了大明,是臣等无能,才叫奸邪小人乱了天下,害了陛下……
“陛下,臣罪该万死,罪该万死!”
方孝孺的悲切哀恸声响彻大殿,哭诉声从武英殿的大殿中传出。
在大殿旁边的侧殿,燕王朱棣刚躺在卧榻上眯了一会儿,就听到了方孝孺的哭诉声。
朱棣起身,下了床榻,整理了一下衣服,走进武英殿大殿。
“真是苍天无眼啊!竟让这奸贼逆子夺了陛下的皇宫,臣恨不得,亲手为陛下手刃这奸贼,已还朗朗乾坤……”
方孝孺声泪俱下,大声痛斥朱棣造反作乱。
在一旁怎么劝说都不管用,看到朱棣示意不用管,郑海只好默默地退到一旁。
“先生,你这是自取烦恼,”朱棣从殿后走进来,解释道,“本王只是想效仿周公辅佐成王,可未曾想要逼宫。”
周公辅成王是历史典故,讲的是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后病死了,他的弟弟姬旦辅助年仅十三岁的周成王掌管国家大事,辅政七年,最终将大权交给二十岁的周成王。
姬旦,又称周公旦,一般简称周公。
“呵呵呵!”方孝孺怒极反笑,瞪着朱棣道,“你说学周公辅成王,敢问,成王在哪?”
朱棣一脸平静,镇定地回答道:“他自焚了。”
“即便是陛下已驾崩,那为何不立成王的儿子?”方孝孺一脸鄙夷地盯着朱棣。
“陛下还有两位皇子,理应由皇子继承大位,为何迟迟不宣布新帝继位?”方孝孺质问朱棣,咄咄逼人。
皇帝朱允炆有两位嫡子,太子朱文奎、次子朱文圭。此时,太子朱文奎下落不明,只有两岁的朱文圭已被燕王关押起来。
方孝孺并在不知道两位皇子的具体情况,但他猜想两位皇子一定是落到了朱棣手里。
朱棣镇定自若,从容地回答道:“皇子年幼,懵懂无知,国家治理需要成年的君主……”
“既然如此,那为何不立成王的弟弟?”
方孝孺针锋相对,句句如刀刃一般锋利,直指朱棣的要害。
方孝孺所说的成王的弟弟,指的是皇帝的弟弟。
除了早逝的哥哥怀王朱雄英,皇帝朱允炆还有三个弟弟,分别是:吴王朱允熥(tēng)、衡王朱允熞(jiān)、徐王朱允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