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点科技树(1 / 2)
说来说去,还是实力不够!
只有三万兵马,且没有一块稳定根基的刘和,在刘宏这个天子眼中,依然是一个可以随意拿捏的虫子。
虽然这个虫子已经不小了,但虫子就是虫子!
只有完全的占据一州之地,带甲五万以上,刘和这条虫子才能破茧成蝶,哪怕是贵为九五之尊的天子,也再也不能随意的一伸手,就可以将他捏在手中。
没错,是带甲五万,而不是五万兵马,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可混淆。
穿甲的士兵和不穿甲的士兵,在战场上体现出的战斗力,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刘和麾下现在不算吕布的并州狼骑与鲜于辅的幽州军,兵马人数上差不多在三万左右,但其中有甲的士兵,不超过八千,大部分还是皮甲。
就这,披甲率已经达到了将近三分之一的地步,已经超过了汉朝正规军五分之一的披甲率了。乍一看很唬人,比正规军披甲率都高,那应该算得上天下有数的强军了吧?
但刘和知道,这不过是用的雷氏对比法而已,具体怎么样,只有自己心里才有数。
正规军的披甲率只有五分之一,那是因为人家只计算札甲,也就是铁甲的数量,皮甲一般不作数罢了。而刘和麾下三分之一的披甲率,只要是甲,不管是皮甲还是札甲,刘和可都给算进去了。
这能一样吗?
皮甲和札甲的防御能力,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在没有交战之前,鉴别一支军队是不是真正的精锐,首先看军容军威,这个军容,说的就是披甲率。
一支全副武装,浑身上下都被包裹在森森铁甲中的军队,只是看一眼,都会让人从心底里发颤。
要不然为何私藏甲胄,会以谋反罪论处,死刑起步,上不封顶呢?
若是刘和能够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带甲五万,那除了这五万甲兵之外,其余不带甲的兵马数量只会更多,保守估计都在三十万以上,这将是一支足以左右天下局势,插手王朝兴灭的力量。
往小了说,虎视北方四州完全没问题;往大了说,甚至是天子刘宏也不敢和他大声说话。
实力,还是实力!
刘和摊开桌案上的纸张,提笔写下“灌钢法”三个字,随后卡文......
华夏历史上,早在商朝时,就已经掌握了铁矿的开采与冶炼技术,但这种冶炼技术并没有青铜冶炼来的成熟,所以没有让更加坚韧的铁器代替青铜大行其道。
当时炼铁使用木炭作燃料,热量少,加上炉体小,鼓风设备差,因此炉温比较低,不能达到铁的熔炼温度,所以炼出的铁是海绵状的固体块,称为“块炼铁”。块炼铁冶炼比较费时,质地比较软,含杂质多,需要经过反复的折叠锻打,才能成为勉强可用的铁料。
这种冶铁工艺,称为块炼法。
所以一直到战国时期,七雄争霸中,成熟的青铜冶炼工艺打造的兵器,依然是战场上的主流。
铁制兵器远超青铜兵器的坚韧和锋利,再加上冶炼的难度太高,也一度让铁器成为了贵金属,只流行于上流社会。《左传》记载,春秋时期的晋国,花费巨资,收集全国的铁料,铸造了一尊铁鼎。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炒钢法的出现。
其基本方法是将生铁加热成半液体和液体状,然后加入铁矿粉,同时不断搅拌,利用铁矿粉和空气中的氧去掉生铁中的一部分碳,使生铁中的碳含量降低,去渣,直接获得钢。
这就是炒钢法。
这项技术的发明是炼钢技术的重大突破,使冶炼业能向社会提供大量廉价、优质的熟铁或钢,满足生产和战争的需要,也让华夏的冷兵器战争,从此走向铁器时代。
但炒钢法的工艺极其复杂,且耗时耗力,虽然在块炼法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炼铁的难度和成本,产量也相比之下提高到了一个恐怖的程度。
目前这个年代,冶炼工艺就是炒钢法。
但刘和认为,这远远不够。
炒钢法还有升级版,那就是灌钢法。
(铁和钢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含碳量的不同,但古代对于铁和钢却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大抵就是,好铁就是钢,这才有百炼成钢的说法。)
灌钢法有效地提高了冶铁的生产效率,也降低了铁的碳含量,灌钢法操作简便,容易掌握。要想得到不同含碳量的钢,只要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好,加以熔炼,就可获得。这个方法,在现今社会,在芜湖、湘潭、重庆、威远等地的钢铁生产中还在使用。
但刘和只知道灌钢法比东汉末年的炒钢法更为先进,但怎么灌的,他是一概不知。
现在的刘和,总算是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含义了。也明白了自己的物理老师,曾经说的那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含义了。
但凡上课认真听讲了,没有去找周公开黑,现在遇到这些事,自己就可以撸着袖子上了。
但刘和自己虽然不会灌钢法,但他知道谁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