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理想与现实(1 / 2)
为什么是并州?
因为并州之地,西临黄河为天堑,与关中河西之地相望;南有上党高原俯瞰河内,雄视京畿;东有太行山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谋图赵魏;
三面天堑,皆易守难攻之地,可以休养生息,又可居高临下三面出击,实大业之基也!
唯一的弱点就在北方,直面草原,兵戈不断。
但危机何尝又不是与机遇并存?
直面草原,虽然要迎接异族的兵锋,但同时也可以获得异族充足的战马。
主公为骑都尉,当知骑兵在战场上能发挥出的威力!
并州,一定要取!
这是霸业之基!
初次见面,刘伯温就为刘和定下了以并州为根基,休养生息,厉兵秣马以待天下时局变动的基本发展策略。
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
当时的刘和还有些不服气,取并州,那经营了三年的幽州怎么办?
刘伯温却大有深意地告诉他,只要占据了并州,幽州唾手可得,冀州也是囊中之物,青州可能麻烦一点,但拿下也就是时间问题。
刘和问并州怎么取,刘伯温却笑了,直言天机不可泄露。
时隔一月有余,当审配派人将这一份养寇自重的计划,送到刘和面前时,刘和就明白了刘伯温那意味深长的一笑。
此刻心头只剩下了沉重。
争霸天下,哪有那么简单,谋图一州之地,又怎么可能少了见不得光的阴谋诡计。
虽然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但当这个阴谋真正摆到面前时,刘和还是有些膈应。
引异族兵马攻击并州,汉人百姓必将损失惨重,这与自己的理念背道而驰。
和引匈奴入境的世家又有什么区别?
刘和眼神涣散,陷入了纠结中,耳边却传来了徐庶爽朗的声音。
“主公不必自责,须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徐庶一直与刘和形影不离,审配的计划书刘和也没背着他,所以徐庶也在旁边看了个十全十。
刘和回头看向徐庶,眼神中带着渴求,仿佛溺水将死之人,突然发现了一根救命稻草一般。
他希望徐庶有什么惊人的言论,可以说服自己,以及说服自己的内心,此刻对刘伯温升起的那一丝杀意。
“权衡之计罢了!”
徐庶哈哈大笑道:“伯温先生此人,福虽然没见一面,但此人智计百出,让福心生仰慕也!”
“怎么说?”
刘和皱眉,其实刚刚那一个瞬间,他真的想杀了刘伯温。
但听徐庶这么一说,好像有什么误会。
徐庶道:“主公殚精竭虑,在此对匈奴围追堵截,可以看出一片拳拳为国为民之心,主公可是觉得,伯温先生此计,引异族攻汉人,太过歹毒,心生愧疚?”
刘和点头,他正是这个意思。
“但主公想过没有?”
徐庶侃侃而谈道:“歼灭匈奴之后,皇帝会如何对待主公?”
刘和皱眉,老子数万兵马在手,背靠幽州,不主动造反就已经很给面子了,难不成皇帝还敢动我不成?
这么多烂摊子还没收拾完,他敢再弄个烂摊子出来?
只是在接下来徐庶一顿分析之后,刘和越听越心惊之下,这才发现,自己竟然没有一丝胜算。
冀州匈奴被灭之日,就是刘和被召回京城担任光禄勋之时。
唯一的胜算就是,刘虞这个亲爹鼎力支持。
但这可能吗?
刘和盘算了一下,以自己三年多来,提一次造反挨一次揍的胜率来看,一旦自己违抗诏令,就等同于摆明了造反,那第一个讨伐自己的,就是大义灭亲的刘幽州。
家门不幸啊!
刘和一拍脑门,觉得自己摊上这么个愚忠的爹,真踏马绝了。
三年多的潜移默化,对刘虞的影响微乎其微,刘和单方面认为,想要真正地把老爹绑上自己这条贼船,恐怕得等到刘宏驾崩之后。
天子壮年而崩,太子年幼不堪秉国,必然四方扰攘,权臣起伏,诸侯割据。值此天下大乱之际,再忠诚的真心,在找不到忠诚的对象之时,终归会有所改变的。
但现在.......
孤军之师,后勤补给全部依赖于幽州方面,一旦公然造反,等待刘和的只有被群起而攻之。
冀州地平无险可守,且黄巾乱战,百姓贫瘠,民生凋敝不足为据。往西并州有太行山脉阻隔,断了粮草的军队很难在短时间内攻下来。
往北......造反已经是不忠,再打亲爹.......不忠不孝之辈,刘和直接被开除球籍,以后别想在大汉地界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