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养寇自重(1 / 2)
拦路的文士,宇文成都并不陌生,正是刘虞举荐给刘和的魏郡士子审配,审正南。
初入平北将军麾下,便被刘和拜为军司马,分配到赵云军中,后又负责执行水淹匈奴的计划。
虽然此地离滱水有十里之地,丘陵叠叠已经看不到那滔滔洪水,但刚刚洪峰过境的雷霆轰鸣,响彻天地,宇文成都还是能听到的。
虽然不知道淹死了多少匈奴,但审配立功了是肯定的。
这让宇文成都又是一阵心塞。
“你刚刚说什么?”
宇文成都深吸一口气,目不转睛地盯着审配,内心思索着对方口中的危机。
听审配的意思,打败了这波匈奴,主公的平北将军就当不成了?
不仅平北将军当不成,代郡太守也没了?
这是什么道理?
“某说.......”
审配上前一步,凑到一丈高的宇文成都跟前低声道:“匈奴一灭,朝廷就会撤掉主公的平北将军,甚至是尚未上任的代郡太守之职,主公一个都保不住。
届时,宇文司马将何去何从?”
宇文成都眉头一皱,本能的觉得审配在胡言乱语。
“主公为朝廷征战,讨灭入侵的匈奴人,不加官进爵也就罢了,朝廷为何要卸磨杀驴?”
审配点点头,赞同道:“官拜九卿甚至三公,封爵列侯,算不算加官进爵?”
宇文成都心头一颤,饶是他一介武夫不懂什么政治,但也在审配近乎直白的话语中,听出了刘和现在的处境。
天下岂有父子二人同为封疆大吏的?
当爹的刘虞牧守一州,幽州之地,军、政、财三权独揽在手,说是裂土的封王都不为过。
当儿子的刘和,贵为平北将军,持节云中,虎据幽并。
皇帝他睡得着吗?
若不是黄巾之乱席卷天下,刘宏又正好借着黄巾之乱打压世家,实在抽不出兵力来应对突然入境的匈奴人,溜号的刘和早就被撤职查办,下狱问罪了。
匈奴人在冀州肆虐横行,朝廷没有兵马去应对,所以刘和这个平北将军才有价值。若是匈奴人没了,刘和的结局就注定了。
召回京城,加官进爵,英雄该有的荣光一样也不少,但自由肯定是没有了,从此就留在皇帝身边,作为制衡刘虞这个幽州牧的质子。
历史上也正是如此。
刘虞出任幽州牧,独子刘和被天子刘宏留在了京师雒阳,一介白身直接拜为两千石的侍中,常伴天子左右。
益州牧刘焉同样如此,刘焉去益州上任,他四个儿子全部被皇帝留在了京师当质子。其三子刘璋还是刘焉用计,才骗到益州,否则他后来身死之际,身边连一个子嗣都没有,偌大的家业也无人继承。
明面上刘宏信任宗室,一州之牧的大权说给就给,但暗地里却扣了外放州牧的所有子嗣作为要挟。
不得不说刘宏这一手制衡玩得很溜,也很脏。
但刘和的跳脱,以及突然入境的匈奴人,打乱了刘宏的计划。
朝廷没有兵力去应对突然入局的匈奴人!
刘宏思虑再三,觉得以刘和的孝悌之名,应该做不出什么大逆不道之举,拜个将军也可让其为国出力,倒也无妨。
州牧的计划是早就指定好了的,不容更改。刘虞在幽州的威望,以及刘虞对汉室的忠诚,刘宏都看在眼里,所以幽州牧的人选只能是刘虞。
那他唯一的儿子刘和,就必须留在京城作为质子。
而刘和拜将之后,一波倒反天罡,刘虞反而成了质子。
州牧计划必须执行,现在出了刘和拜将这事儿,刘宏觉得,大不了就是延后一些罢了。
刘宏的主意打的很好。
等打完匈奴,就立刻将刘和召回京城,随后刘虞就可以去幽州上任了。
本来打算只给刘和一个侍中的官职的,但撸了刘和一个平北将军,再给个两千石的侍中就不太合适了。
保底也是一个光禄勋,再加上一个列侯,就是刘宏给刘和准备的补偿。
并且刘宏特别欣赏刘和,颇有一种朕为孝武,卿为骠骑的感觉。于是刘宏打定主意,一旦在与世家的对垒中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之后,他还要重用刘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