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军史小说 > 沙土窝 > 第115章 学习先进

第115章 学习先进(1 / 2)

上一章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好书推荐: 测算天机:我的水友都疯了  末世降临:18楼全员恶人  人在原神,开局拯救五夜叉  别跟秦太太撒野  西游红孩儿,我功德赶超如来  重生之重启2004  娱乐之王,从离婚后开始  神豪:开局融合垃圾,获得百亿资产  【快穿】路人甲是绝色美人  四合院:我靠截胡躺平 

第115章 115.学习先进

钱给大队干部那不是扔到水坑里吗?

至于每年会分红,会分好东西,想啥好事呢?

况且挖井抗旱并不是目前农村的主流,因为成本太高了,挖一眼井配套齐全得一百块钱。

要是挖好井了,水车安装好了,老天爷下雨了,那不是白忙活了?

有这种想法的社员占大多数,因为每年都会下雨,像这两年大旱的情况太少见了,不能算正常情况。

现在各地重视的是兴修水利设施,其实就是在靠近河流的地方挖河挖渠,利用河水浇灌庄稼。

每到冬季农闲时期,上面就会组织社员到相应的地方挖河。

这对青壮社员来说也是一种待遇。有的大队会在工地上支锅做饭,供应自己大队社员吃喝。

有的大队让社员自带粮食,统一交给工地伙上,但大队会给予工分补贴。

所有去挖河的青壮社员都会得到相应的出工工分,比照在大队的待遇。

韩述苦因为自身的特殊性,才能做到一呼百应。

小码头大队是个大家庭,韩述苦又是大家庭里的大户人家。

本身又是高中生,能说会道,描绘前景极具魅力。

而反观郭德云,他不具备韩述苦那种特殊身份,并且东码头大队有郭姓,赵姓,梁姓,穆姓,李姓,张姓等都是大姓,这无形中就抵消了郭德云讲话的公信力。

另外郭德云是个农村大老粗,大字不识多少,说话就那三板斧,没有一点鼓动性和蛊惑人心的良好效果,群众能听才怪呢!

毛庄大队支书毛光明同样遇到这种情况,一说集资入股,群众根本不买账。

公社翟书j了解到这种情况后,看到郭德云和毛光明有挖井抗旱自救的决心,就为两个大队开了口。

他亲自打招呼从银行各自贷款两千块钱,加上从小码头大队得到的一千块钱,总共三千块钱投入到挖井抗旱中。

西码头大队支书杜学亚这段时间有点坐卧不安,看到东码头大队和毛庄大队卖沙岗,除了羡慕嫉妒恨就是自艾自怨。

为啥自己大队没有沙岗呢?要是自己大队有沙岗,让那个娃娃干部买走多爽歪歪!

其实西码头大队以前是紧邻大河的,码头这个村名就是因此得名。

西码头往西有个五六里地,有一村叫八棵柳,与码头村一样都是古大河渡口,因为有八棵柳树为渡口标记,遂把渡口起名八柳渡。

码头村和八棵柳村占据着古渡口的紧要位置,是当时的货物集散地,一时繁荣昌盛。

时光荏苒,大河逐渐南移八十里,渡口不复存在。

大河除了留下大规模的沙岗外,其它痕迹荡然无存。

沧海桑田,码头村人口慢慢增多,矛盾也出现了。

几个大姓谁都不尿谁,最终分成了两个村庄,分别是东码头村,西码头村。

尽管两个村庄犬牙交错,外人根本就分不清楚哪是哪个,但两个村庄都是独立的大队行政编制是肯定的。

乾隆年间,西码头韩姓一人到小码头这边看荒,然后定居下来,繁衍生息,成为现在的小码头村。

现在西码头韩氏宗祠还是小码头韩氏的香火地,祭祖时也得参加。

西码头村包括八棵柳村那边的沙岗经过千年来的垦荒以及坑洼塘沽填埋,沙岗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只余下东码头、毛庄、小码头之间约十平方公里的小丢疙垱。

西码头杜学亚悲春伤秋也情有可缘,毕竟几百年前他们村也是沙岗环绕的。

西码头大队见小码头大队挖机抗旱,有了丰硕成果,有心学习他们也进行挖井抗旱,但没有资金。

大队几千亩地,得挖多少井,这需要多少钱呀?

杜学亚自己也明白让群众集资入股来筹集资金,那只能是说说而已。

群众不是傻子,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

这天突然听到公社银行给东码头大队和毛庄大队各贷了两千块钱的款,急忙跑公社找翟书j要钱了。

翟书j说,想贷款挖井抗旱可以,公社大力支持,不过大队得先筹集一千块钱,银行才能给你们放贷。

凑够三千块钱,能挖三十眼井了,最起码能保证六百亩庄稼的收成。

杜学亚听到公社要求大队自筹一千块钱,心是拔凉拔凉的,去哪筹集一千块钱呀?

宝宝心里苦啊!

杜学亚无奈,先召开大队干部会议,一听说银行贷款两千块钱,都兴奋不已,喊着叫着要开始挖井抗旱,也学小码头大队,秋季来个大丰收,彻底翻身农奴把歌唱。

上一章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书单推荐: 小农不好惹 刚要造反,皇帝居然跟我拜把子 大秦:开局抬棺进谏,祖龙麻了! 我穿越明末了但金手指丢了 血色黎明 水浒粮草小兵甲 成亲后,我玩刀的娘子开始娇羞了 科举,他们都说我是文曲星下凡 站奴 大明小相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