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打破屏障(2 / 2)
首先,像他们渔村的妇女,多数不能挣工分,就是挣工分的也是要去海边干那种十分累跟危险的活儿。
既然她能想到跟男人一样上渔船出海挣工分,其它的妇女同志未必不能想到。
可能想过的人还不少,只是没那个必要提也没那个胆子提。
阿英嫂从小在渔船上打滚着长大,成家后没有再下海打渔,是她不想吗?
那肯定不是啊!
只是客观条件不允许了,她娘家人都搬走了,其他人家都是男人的渔船,也不可能让她上去掺和。
就算再后来变成了人民公社,渔船都归公再分配,她也不可能去跟男人们挤一条船挣工分啊。
而且出海不是一件容易事,她家里那情况,当时孩子应该也还很小,她更不可能放下一家老小一出海就是七八天的。
陶向予还暗自共情了一下,阿英嫂无论是跟大海、渔船的感情还是跟她爷爷的感情,应该都是很深的,后来事情成了那样,爷爷不说是因她而死的但总归是被伤透了心。
阿英嫂对自己的选择可能不会后悔,但对爷爷难免没有很深的愧疚。
上渔船打渔,是爷爷亲自教授的,看见渔船,也会充满和爷爷的回忆。
所谓触景生情,所以不如远离。
当然了,这会儿已经过去了十来年,阿英嫂再怎么愧疚和害怕触景生情,应该也早就被岁月冲淡了。
说不定阿英嫂早在想办法上渔船出海挣工分了,就算还没起过这个心思,有人起个头儿挑一挑,嘿!那不就有了!
其次,阿英嫂早年的名声和能力是真的很好。
就算后来这十来年都没再下过海了,也不妨碍她在海岛人民心目中的“高大”女英雄形象啊,那可是当年省委书记亲自发来的嘉奖令呀!
再加上她为人处事是真的豁达豪爽,能干利落,这些年村里村外的妇女们谁不服气她。
擒贼先擒王这话儿用在这儿是不太合适,反正意思到了就行。
只要阿英嫂有这想法,能够被说动,她带头一拍板说要干,那心里有想法但还在犹豫的、心里可能没想法但这会儿又觉得自己也许可以了的妇女,不管怎么样,都会出来表个态的。
最后最关键的,那就是,阿英嫂是有绝对本领在身上的呀!
否则前面的一切问题就算都通过了,有多少人报了名,可都是跟陶向予一样是个上了渔船啥都不懂甚至还晕船的菜鸟白丁,那有啥用?不同样啥都干不成!那真成过家家闹着玩了!
有阿英嫂这个捕鱼老手、海上女英雄带领,包括陶向予在内的妇女们,才能有底气、大胆安心地出海远航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