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曹公授剑(1 / 2)
第112章 曹公授剑
与张松等墨家弟子一番交谈后,陈默终于想到论辩的必胜法门,心情一下子好了起来。
张松等人在陈默交谈以后,心情也变得很好,看陈默时都带着尊敬之色,在他们心中陈默是个学识渊博的人。特别是陈默所说范畴这个概念,令他们更有一种焕然大悟的感觉。
特别是陈默所说的那句话令他们铭记于心:这世上大部分事实都是范畴构建起来的,而并非事实本身。
陈默所举出的例子,更加深张松等人对这句话的理解。
有两伙人在打架,一伙人穿着贵族的服饰,一伙儿是普通的农夫,认出这一点的人便会说贵族和农夫打架。可如果我们没有贵族和农夫的范畴,但有富有和贫穷观念,那么我们便会说是一群富人和穷人打架。如果我们没有没有这种范畴,却有地域的观念,且发现一群人是齐人,一群人是越人,那么我们便会说是越国人和齐国人在打架甚至打仗。如果我们内心只有学派的范畴,发现那群穿着贵族服饰的事儒生,而穿短衣的人是农家,便会说儒家和农家发生了分歧产生了争斗。
陈默对这件事做出了个总结:人不可能直接看到事实,所看到的事实都是各种范畴构建起来的,心中有地域的范畴,那么下意识会说出地域范畴构建起来的事实。如果有学派范畴,也会下意识说出学派范畴构建起来的事实。以此类推下去,进而可以推出,不同学派的理念不同,所以构建起来的范畴不一样,因而看到同一件事情所形成的观念就大不一样。这也正是为什么一旦落入对方构建的范畴之中,论辩很难能取胜的原因。
张松等人将其认为是至理名言,不但牢记于心,而且将这一番话记录下来。
陈默不清楚张松等人的做法,也不清楚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竟认为他是个学识渊博的人。此时此刻陈默虽然解决了辩论的问题,但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
这个问题其实是庖丁抛给他的:‘如何从稷下学宫吸引更多的诸子百家学派的人才认同墨家的理念,与墨家一同建造天下大同的世界。’
陈默本来没有想过在稷下学宫吸纳人才,只因庖丁提醒且因无法避免论辩,才生出这个想法。这个问题比论辩取胜要困难太多了。
想了许久也没有想到一个很好的法子,不过多想想也没有坏处。虽然这个问题还找不到答案,但想到了另一件事。
这件事也很重要,可以壮大墨家的实力。
陈默取来纸笔,写一封信,让墨家弟子以最快的速度传到六指黑侠手中。做完这一切,陈默忍不住得意大笑:‘我可真是天才,如此一来,墨家便有足够多的时间壮大了。’
张松等人呆住,看着他,不知道说什么好。
陈默反应过来,尴尬笑了笑,毕竟被人误会那么多次,而且总是被六指黑侠背刺安上各种名头,脸皮很厚,很快回复了正常。
他对张松等人说:“墨家想要发展壮大,想要达成天下大同的理想世界,需要吸引更多的人才认同墨家的理念,你们好好想一想,如何让稷下学宫的读书人认可墨家的理念,与墨家一同实现天下大同。”
张松等人想到他们来稷下学宫这些年来,一事无成,不由十分惭愧。墨家弟子从来不是喜欢抱怨的人,他们对于陈默的话连连点头,立刻思考起来。
陈默十分满意,这种关系到墨家所有人命运的大事,不能由我一个人操心,集思广益才是王道。哎,希望他们能想出法子吧。
陈默走出相对简陋的墨家学馆,离开稷下学宫,来到曹秋道隐居之地。
陈默前脚刚走,端木赐后脚来到稷下学宫的墨家学馆,问了关于他的事。张松等人和儒家一向不太对路,但因端木赐欣赏墨侠的缘故,对其颇有好感。
端木赐从张松等人口中得知陈默离开,好不失望,问道:“陈兄可有说过什么时候再来稷下学宫?”
张松摇了摇头,忍不住问道:‘端木兄找小默可有事?’
端木赐直言道:“陈默是你们墨家的传奇人物,也是半月后学堂辩论,我们儒家的主要对手,我当然想看一看。不过最重要但还是想问一问他和剑圣之间关系。”说到这里,双眼射出光芒。
显然最后一句话才是找陈默的主要目的。
张松迟疑一下,给了端木赐一条门路,道:“小默住在有间客栈,端木兄可去哪里寻找。”
端木赐说了一声多谢,飞一般奔向有间客栈。只可惜南辕北辙。
一位墨家门徒对张松提醒道:“这个端木赐也是难得的人才,且对我们墨家的不少思想颇为欣赏,要不我们试一试从这人身上着手?”
张松眼睛发光,感觉可以一试。
这些事,陈默当然不知道。
穿过小树林,走过流水潺潺的小桥,能瞧见曹秋道的居所。
“曹公,我来了。”
陈默毫不客气推开院门,走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