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伏念(1 / 2)
第111章 伏念
稷下学宫祭酒,小圣贤庄掌门人,大儒端木敬德头也不抬,对外面敲门的人说了一声进来,全神贯注于抄书大业中。
他和丽姬一样,用墨家制作墨笔,将文字书写于白纸上。不过与丽姬身边放置竹简,一边看一边抄录不同,儒家圣贤文章都已被其牢记于心,根本不必对照竹简书写。
他所书写儒家经典的文字,并非齐国文字,也并非墨家内部通用的文字,而是以燕国的文字进行书写。
端木敬德是个很有志向的人。很早以前,他就立志成为祖师爷孔子那般的人,教书育人,整合儒家内部分歧,将儒家学说传之天下。后听横渠四句,更将其当做毕生志向。
端木敬德并非陈默那般‘想得多,做得少’,他是身体力行的代表。他很清楚学问的传播需要文字语言作为载体,所以他不但通晓是七国官方语言,而且通晓七国官方文字,且对各地的许多风俗能如数家珍。
少年时他曾游学天下七年,被齐王奉为稷下先生领上大夫俸禄后,又曾先后十三年游历天下,观察百姓疾苦,了解各地施政情况。
正因为他是这样人,作为师弟的荀子,虽说与继承性善论的他儒学观念不一,但对其也相当尊敬。
不仅儒家内部如此,整个稷下学宫也是如此。稷下学宫中,与端木敬德理念不同之人不可数计,说端木敬德思想存有糟粕之人也不少,但不得不承认他是真正的君子。
推门而入的伏念、端木赐两人见端木敬德正在抄录,毕恭毕敬立在一旁,不敢打扰。
伏念、端木赐均是端木敬德的弟子。
伏念为大弟子,性情稳重,虽然年岁并不大,却已得到端木敬德承认,已继承端木敬德的衣钵,是公认未来小圣贤庄的掌门人。这一点也得到端木敬德的亲口承认。
端木赐除开是端木敬德弟子以外,还有一个身份——端木敬德的儿子。仅这一点身份,端木赐在儒家的身份地位就变得格外非凡。
端木赐年纪不大,行冠礼不久,才二十出头。他虽穿一身儒服,气质却不太像儒生,反而给人一种墨侠的感觉。任谁看他和端木敬德,也很难想象他们是父子关系。倒是伏念更像是端木敬德的儿子。
荀子曾说端木赐更像儒门十哲之一的子路,性情刚直,好勇尚武。又说师兄端木敬德虽然学问高明却比不上祖师爷孔子,所以无法教导端木赐成为又一个子路。
端木赐对此深以为然,比起父亲,他更亲近荀子。更在端木敬德同意下,拜荀子为老师。所以他虽然是端木敬德的子嗣,但学说却更偏向于荀子的性恶论,最好打抱不平,这一点和墨家的墨侠颇为相似。
父亲威严深入人心,所以在端木敬德面前,端木赐也不敢放肆,与大师兄伏念一并毕恭毕敬而立。
抄录完毕,端木敬德放下墨笔,又端详了许久,目光这才落在最喜欢的大弟子以及不怎么喜欢的儿子身上。
端木敬德感叹道:“发明标点符号的墨家弟子真是难得的人才,如此一来,极大解决了学说上的争议。此事不仅对儒家来说是好事,对天下读书人来说,都是好事,仅这一点,墨家便值得我们尊敬。”
端木敬德作为小圣贤庄掌门人,也隐隐为儒家掌门人的他能说出这一番话十分不容易。要知道儒墨之争由来已久,确切来说,自墨子创立墨家以后,彼此之间的矛盾便一直存在。后来墨家巨子所写的非儒一篇问世,更使得双方的矛盾推上不可挽回的地步。在这等情况下,端木敬德还能对墨家做出如此公正的评断,已是十分不容易。
伏念望向师尊的目光更加尊敬,他觉得自己距离老师还差得太远,需要更加努力学习。
端木赐咧嘴大笑,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他虽然出生儒家,儒家内身份地位非凡,但对墨家却并不怎么讨厌,特别是五年游学之后,更加欣赏墨家。所以得闻父亲夸赞墨家,如何不高兴呢?
端木赐忍不住笑道:“日新月异,世事变迁,父亲也应该和老师一样,不要用老的眼光看待问题,儒家在变,墨家也同样再变,前些日子我看到不少农夫用墨家发明的曲辕犁个耕地翻土,效率明显比以往要高上许多,墨家确实一直在做实事,反倒是我们儒家。”
端木赐本还想再说几句,端木敬德看了过来,虽然只是一个眼神,但父亲的威严深入人心,噤若寒蝉,闭上嘴巴。
伏念对此有些头疼,小师弟性情豪爽,这是好事,但也不是好事,这也使得他总是夹在师傅和师弟之间,处境尴尬。
伏念不是第一次碰到这种事,非常自然而然的转变话题,道:“老师,我和师弟是为了半月后稷下学堂论辩而来。”
稷下学宫每隔一段时间,会在稷下学堂助举行论辩。自端木敬德担任学宫祭酒后,论辩少则半个月,多则一个月一次。这是公开的论辩,许多齐国权贵会出席其中。所以每一次论辩,都是一举成名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