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1 / 2)
朱景现在一步步的引导着朱棣,进行三道考验的回答。
连朱棣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无形之中,他已经被朱景引导。“对了,燕王,我还需要再提醒你一下,洪武二十四年,建立在燕雀湖上的皇宫出现了地基下沉的现象。”
“这对于老爷子来说,是不祥之兆,预示着大明将有灾难。”
“所以老爷子迁都的念头在那个时候越发强烈。”
在朱棣还没有正式回应之前,朱景还很贴心的给了朱棣一点小小的提示。
事实上这个提示,在后世看来,地基沉降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毕竟江南水网密集,地下水收干,地基肯定要沉降。
只不过在大明的大环境下,朱元璋本身就非常迷信风水,皇宫的地基下沉,就是大凶之兆。
朱棣再次向朱景投来感激的目光,然后诚恳的继续回应道:
“回禀父皇,回禀国师,洛阳府虽然是东周,东汉的都城,也是大唐的东都,身份地位上肯定没有问题。”
“但是洛阳府也有着严重的缺点,那就是嵩山,邙山不如终南山险固,伊河,洛河也不及渭河,灞河雄阔。”
“所以洛阳府,并不适合定都。”
“至于说西安府的话,看起来好像是这几个选址里面,最符合定都的标准。”
“大运河彻底贯通,江南的货物可以通过水运,直接运到西安府。”
“同时西安府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向中亚乃至欧洲输出大量的商品和文化。”
“从地理位置来看,西安府处于关中地区的核心,东出可至河南,河北,南下可直接入蜀,西进则可以通过河西走廊勾连西域,北上则可以连通草原。”
“怎么看,西安府这样的地理位置,天生就适合大一统王朝监督,定都在这里,更方便一个政权对于全国各地的掌控!”
面对西安府是否能够定都的回应,朱棣瞬间变得不紧张,侃侃而谈。
前天在准备第三道考验问题的时候,他就和道衍着重的研究了一下西安府能否成为大明国都。
当初父皇朱元璋也是对于这个地方非常看好,只不过后来因为大哥朱标的突然薨逝,才导致迁都一事被无限搁浅。
但现在既然父皇重提迁都之事,那就说明西安府还是有再次成为大明国都的可能性。
朱元璋也是非常满意朱棣对于西安府的认可,只不过他的脸色并没有表现出来太开心的状态。
因为当初朱标从陕西归来后,还是跟他聊了一下西安府的弊端。
结果就在这个时候,朱棣率先转折道:
“父皇,西安府气势足,但关中早已不是汉唐时期的粮草丰足之地,所以需要大量从江南晕粮草到西安府。”
“无形之中增加了很多建设成本,大明刚建立二十余年,各种基建,各种征发,国力吃紧,所以迁都的事情虽然势在必行,但不必现在就要迁都,可以缓缓图之。”
听到朱棣这个转折回答之后,朱元璋也是微微眯眼,若有所思。
不得不说,自己这个老四真的是有在迁都这件事情上下过苦功夫。
当初朱标从陕西巡视回来,给出的非常重要的一条建议,就是粮草问题。
虽然说有大运河贯通,从江南运输到西安府,但是定都说需要的粮草,数额巨大,实在劳民伤财的事情。
朱元璋晚年之所以不再提迁都到西安府一事,除了朱标因为巡视西安府,感染风寒,忽然薨逝,让他心疼不已之外,还有就是这个粮草问题。
如果粮草问题一直没有从根上解决的有效方法的话,那么还不如继续留在应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