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暴力的小巨人(2 / 2)
这种作用,我想切尔西球迷对德罗巴的评价或许很能说明问题——德华在场上,一个人能顶三个人。
而眼下——没错,在有感而发了一通议论之后,我们终于可以回到这场比赛了——恰恰需要李维发挥这样盘活前场的战术作用,让普帕洛维奇和艾曼尼能联系起来,让美因茨的整个中前场能联系起来。
但遗憾的是,李维毕竟是第一次在正式比赛中担任中锋,缺少足够的经验,当他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职责时,场上僵持的局面已经持续了十多分钟了。
距离全场比赛结束,也不剩多少时间了。
好在,对于当初在利兹联拿绝杀当饭吃的李维来说,这点时间,也足够充裕了。
※※※※※※
全场比赛第83分钟,美因茨青年队的反击,几次传递之后,到了李维脚下。
而整个下半场都与他形影不离的赫迪拉,也在第一时间到了李维身后,不远处,还有蠢蠢欲动的塔什彻。
按照前面十多分钟的剧情,依靠娴熟的背身控球技巧,赫迪拉很难断下李维的脚下球,但李维同样也没有转身的机会。在僵持一段时间之后,大概就是李维强行转身被断,或者出球被封堵。
赫迪拉是这样想的,塔什彻也是这样想的,甚至就连李维的队友,也是这样的想法。
普帕洛维奇和艾曼尼各自从垂直于禁区两肋的线路向前插,吸引了数名斯图加特防守球员的注意,但这更像是例行公事,他们只是在机械地履行自己作为前锋的职责,可对此却并不抱什么期待——因为他们清楚,皮球到了李维脚下,进攻就终结了。
这十多分钟里,斯图加特人似乎是在有意识地放任李维接球,想来,这是他们的圈套吧。
普帕洛维奇和艾曼尼不约而同地想着。
……
然而这一次,剧情偏离了所有人的预期。
当普帕洛维奇从与李维几乎平行的直线上穿过的时候,他蓦然发觉,脚下多了个圆滚滚的玩意儿。
他居然把球传过来了?!
完全没有防备的普帕洛维奇,被这个突如其来的传球晃了个趔趄,差点就坐了球车,还好,最终他还是稳住了身形。
而他这一下踉跄,恰好把对面的贝克晃了一下,普帕洛维奇抓住机会,把球向外线一拨,接着就是加速超车。
原本盯防艾曼尼的塔什彻迅速转身向他追去,但已经很难来得及,他不得不在半道就选择将自己整个人甩了出去,用横卧的姿态扩大封堵面积。
而在大禁区右侧接近小禁区棱角的位置,普帕洛维奇起脚了!
不是射门,是传球!
……
皮球划出的弧线,越过了塔什彻伸出的右腿,然后,加速上升。
中路,因为塔什彻失位,赫迪拉不得不抛下李维,去补防左路的艾曼尼——不管怎么看,这个正经前锋的威胁都要更大。
于是,在门将鲍姆的身前,从小禁区线到大禁区弧,形成了一个长约十米,宽约七米的矩形真空地带!
而皮球,恰恰在此时来到了这个矩形的几何中心。
塔什彻想要甩开艾曼尼扑过来,情急之下重心却转不过来,只能扭头目送;赫迪拉比他强一点,至少转过了身,可身材高大的他,速度着实太慢了;至于门将鲍姆,皮球的落点让他太难受了,权衡了一番以后他还是放弃了出击——他可不想被吊空门。
总而言之,不管能赶到的还是赶不到的,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这个小小的区域内。
就像一片刚刚清扫干净的舞台,所有观众都伸长了脖子,只为等待,主角的粉墨登场。
于是,李维来了。
从观众的角度看,我们的主角大概是以一种蛮横到近乎不讲理的姿态,闯入了这片舞台。
一步,两步,三步……全速奔跑中,李维计算着步点起跳。
几乎就在皮球达到最高点即将下落的同时,李维,也达到了他那道弧线的最高点!
……
赫迪拉已经赶到了位置,但他来不及起跳了,面对眼前这个纠缠了大半场的对手,他惊恐地发现,自己就连干扰对方一下都做不到。
因为他的脑袋,才只到李维的膝盖!
186公分的赫迪拉,在他十多年的人生中,从未感觉到自己如此渺小。但现在,他感觉到了,在头顶那团仿佛轰炸机俯冲带来的阴影下,他甚至有种想要匍匐的冲动。
不止是他,也许在这一片区域内,所有被李维的阴影所笼罩的人,都有这样的错觉。
这个俯冲投弹似的爆槌,让身处其下的所有地面单位,望天兴叹。
这其中,丹尼斯·鲍姆自然也不能例外。
那一刹那,这位门将老兄甚至完全分辨不出李维撞击皮球的爆鸣声,和皮球从耳畔飞过的呼啸声,究竟哪一个先到来?
不过,那都无所谓了,反正当他伸出手的时候,皮球已经在他身后了。
他根本无法对这雷鸣电闪般的一击做出任何的反应!
而他那软弱无力的招手,倒更像是街头揽客的服务行业工作者,仿佛在说着:
“大爷,又来光顾了?”
……
2比1!
李维用两记强有力的贯穿,帮助美因茨抢到了胜机!
在赛前,大概没有人会想到,李维居然会用这种强力中锋的方式,接管这场比赛。同样的,大概也没有人能发现,这两个进球里与那位古早的、遥远的威尔士人的关联——那毕竟太久远了。更何况,当年约翰·查尔斯引以为傲的绝技,早已经在数十年的演化中,变成一个优秀中锋的基础动作了。
不过,如果真的有人下了功夫去查看那一位的黑白录像的话,恐怕也不难从那些霸气的进球中看到今天李维的影子——没错,虽然“温柔的巨人”从来都以温和有礼而着称,可如果只看进球集锦的话,或许应该把“温柔”换成“暴力”更为合适一些。
就像今天的李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