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山海经(夸父逐日,鲧禹治水,刑天)(2 / 2)
搏击洪水是世界各国神话中的普遍题材。神话学者对此类神话的起因、内涵、意义有许多种说法。我们则从文学和美学的角度来欣赏。鲧禹治水故事尽管篇幅短小,但作为中国洪水神话的代表作品,却表现了中国洪水神话的独领风骚之处。
看,在洪水滔天、民不聊生的灾难之时,鲧为了救民于水火之间,来不及得到天帝的允许,便偷来宝贵的神土,堵塞洪水。他没有葬身洪水,却死于天帝的屠刀。这是人类进入氏族社会后部落间矛盾斗争的投影。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在与自然斗争的同时,不能忽视人们的社会矛盾可能产生的影响。然而鲧甘愿替人民冒险,为人民的安定幸福而牺牲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却永远成为历代人们赞美的对象,具有永久的魅力。
将禹写成鲧的腹生子,是本篇的点睛之笔,因为这象征着鲧自我牺牲、造福人类的精神是后继有人的。过去人们一直把鲧和禹的治水说成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一是堵,一是疏,所以才有两种不同的下场。不过从这篇故事来看,禹所采用的治水方法与鲧并无二致,也是用息壤堵塞的方法。那么微妙之处就应当在于,禹以息壤治水显然是得到了天帝的允许。那么本篇的韵味也就在于,中国古人已经开始注意到在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的同时,必须理顺人们的社会矛盾。华夏民族注重人际关系和谐的基本性格,于此已经初见端倪。
3、山海经·刑天
刑天[1]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2]。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3]以舞。
注释:
[1]刑天:人名,为炎帝之臣,因被断首而得名。刑:伤害。天:颠、顶,代指首。[2]常羊之山:神话中山名,相传为炎帝降生处。[3]干:盾。戚:斧。
赏析:
如果说夸父、精卫、鲧禹的故事主要反映了人类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后与自然的矛盾的话,那么这篇刑天神话则反映了氏族社会解体之后,人们为争夺权力而进行的惨烈斗争。不过这则神话的象征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历史所指,给后人以极大的鼓舞和激励。
据学者考证,历史上曾发生过黄帝和炎帝的争斗,而这里的刑天又是炎帝之臣,所以本篇说的是炎帝与黄帝之争的余绪。不幸的是,刑天的力量太小,小得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人们只是因为他被砍下了脑袋才叫他为“刑天”。不过也正是因为他如此渺小,却敢于和黄帝争神,便使他的人格精神充满了积极而悲壮的魅力。
更为感人的是,他的头颅被砍下之后,意志却没有倒下,反而更加坚决。正如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读山海经》诗所云:“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在失去头颅之后,他竟然以身上的双乳为目,以肚脐为口,继续挥舞武器,战斗不止。这里张扬的身死而意志不死的顽强精神,正是这则神话几千年来流传不衰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