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佛教那点事(1 / 2)
公元515年,6岁的元诩登基,年纪太小,胡太后临朝听政,北魏头一个活下来的太子亲娘。
胡太后挺年轻,又不懂政治。于是,跟大臣商量,请元澄出山。朝廷让元澄照应,后宫由胡太后做主,高英被送进了尼姑庵。
洛阳这边稳当了,边境又出事了。萧衍不讲武德,趁北魏换皇帝,对寿春下手。
寿春是裴叔业送给北魏的,时间挺久,萧衍总惦记着要回来。要过几次,去了就挨揍,打怕了,满满的阴影。好容易逮个机会,就想把阴影擦掉。
消息传到洛阳,元澄提十万兵马就去支援,半道上,又折了回去,寿春战没打成。还是阴影闹的,萧衍搬块石头,想砸了寿春。没扔,脱手了,砸了自己的脚,只好认栽,回去养伤。
这块石头就是寿春旁边的淮河。有人给萧衍建议:在淮河上游修个大坝,屯水淹寿春,省时、省力、省人,多大便宜。
水利专家赶紧去拦:那地方不能修坝,河床全是沙子,没法搞地基。萧衍是个实干家,不做个物理实验,单凭一张嘴,死活都不信,强行施工。
工程进展挺快,还没收尾,水就屯的满满的。
萧衍正筹划怎么引水入寿春,前方战报就来了:不用筹划了,大坝被冲垮,水淹方圆百里,就是没进寿春,只可惜城外百姓,死伤无数。
这得多大罪过,萧衍傻眼了,为了积德,肉都没吃过。一个不小心,灵魂那点福报全没了,估计还得倒贴。没办法,赶紧给灵魂赎罪!
常人赎罪,都是跪着走,走一步磕个头。萧衍是皇帝,不用这么玩,花钱修庙就行。于是,萧衍大手一挥,南朝开始修建寺庙。
修了多少庙不好说,声势传了多远倒是能说。
北魏离的最近,先收到消息。胡太后也是个佛粉,被萧衍的虔诚感动了,也想模仿。跟群臣一商量,集体同意,元澄气得差点没吐血。
当初,元澄从前线回来,虽然仗没打成,但实地考察了一番,草拟了好多建议,都是治国安邦的大策略。
建议报上去,胡太后也看不懂,觉得挺好,就点头同意。一帮文臣赶紧去拦,胡太后更弄不懂,就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理,换成摇头否决。
有了这些文臣,元澄的建议,没一个被采纳。因为这些建议有个通病,断了人家的财路。
有了胡太后,大臣的日子过的风生水起,百姓没法比。胡太后跟南朝的萧照业一样,总是想着法给大家奖励。
比如桌上摆个苹果,胡太后射中了,大家就有奖励。再比如打开库房,绫罗绸缎随便拿,每人一次,扛多少都归自己。这事不分男女,都挺贪。李崇扛太重,扭了腰,元融崴了脚。还有谁受伤,史书也没说。
元澄看不下去了,赶紧上奏:天下还没统一,南蛮、北狄虎视眈眈,咱得节俭,省下钱打仗用。
胡太后冰雪聪明,听得懂忠言,收敛了不少。刚想过紧日子,就被萧衍这大工程给诱惑了。
修庙建寺是给佛祖献殷勤,灵魂能得福报,这事不能省。于是,北魏也开始兴建寺庙,声势不比南梁差。
南北声势相撞,崩出去老远,直接传到了印度,被印度一个老和尚听道了。传说老和尚一百多岁,但估计没那么老,毕竟这岁数漂洋过海,再穿越半个中国,从医学角度看,不现实。
老和尚名叫达摩,为什么这岁数还不远万里到中国,要说清这事,还得从佛教的起源说起。
佛教起源于印度,佛教产生前,印度有不少宗教,神仙就更多。影响最大的是婆罗门教,产生于公元前2000多年,主神就有三个,各管一摊。
随着时间的推移,婆罗门教不断完善,适应了印度奴隶社会的需求,成了各部族公认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