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朐山之战(2 / 2)
到了鲁阳,先耐着性子,边打边扔甜枣,赢一回扔一次,输了不给。蛮族都是直肠子,想吃甜枣就得输,于是越打越弱,恨不得直接投降。
等到时机成熟,李崇发起总攻,砍掉几个领头的,其他人送到别处去种地。
耗了几年,才把蛮族搞定,刚喘口气,就碰上“朐山之战”。李崇又跑到寿春搞演习。
看着威胁挺大,其实没啥用。因为韦睿在建康城里,盯寿春足够了,萧衍只管支援朐山。
跟萧衍比,元恪就有点尴尬。支援朐山的粮食,都喂了卢昶,一粒也进不了朐山城。眼看外围越吃越多,要不要继续供应,成了个难题。
马仙琕这边挺舒坦,南梁大肉水饺管够,有吃有喝,不着急,围着朐山城,再盯着外围的卢昶,跟他比坐禅。
朐山城也挺逗,扛到十二月,天最冷的时候,不陪玩了,投降。
丢了朐山,卢昶这禅也没法坐了,打算撤兵。可两边都十几万人,挨这么近,不打个招呼服个软,哪撤得了。
卢昶是个书生,也不懂江湖规矩,不哼不哈,直接撤,后背留给马仙琕。走两步,还不忘回头看看。得亏这一瞅,马仙琕正举着砍刀冲过来,卢昶吓一身汗,丢下军队,骑快马先溜了。
十几万人,饿了几个月,在雪地里逃窜,全是脚印,躲都没法躲,比马仙琕在义阳逃跑还狼狈。等到清理战场,逃出生天的北魏兵只占了十之一二,几乎全军覆没。
“朐山之战”,是元恪手里的第二次惨败,北魏勇力尽失,彻底汉化了。
从迁都洛阳开始,北魏的战力就开始降级。从元恪开始,北魏皇帝不再御驾亲征,妥妥的跟南朝拉平了实力。
看着实力相当,可内政差距挺大。南梁萧衍制定了一套好政策,日子越过越红火。
再看北魏,高肇一手遮天,害得老天都没法正常工作,时不时就出岔子,来个天灾。大地也闹情绪,不好好长庄稼,到处长窦娥。窦娥喊冤,百姓闹事,都在给元恪的灵魂添堵。
按常理,内部矛盾多了,就得向外转移。可外部也试过了,从荆州到兖州,都跟萧衍切磋过,输的挺惨,就差四川还没切磋。
关键时候,四川来了场及时雨,益州主簿淳于诞投降北魏,怂恿元恪征讨益州,自己给当向导。
元恪跟见了救星似的,赶紧答应,让高肇挂帅,出征四川。派高肇去,既能转移百姓视线,也能缓解百姓怨气,一举两得。
高肇跟曹爽一样,权倾朝野,就差军功,顺便路上还能抖抖威风,乐呵呵就去了。边走边炫耀,耗了几个月还在路上。
没等入川,就来了加急电报:皇上驾崩了。靠山倒了,高肇慌了,撒腿就往回跑。边跑边哭,一地的眼泪。
进了京城,还没见着元恪,就被悄悄地剁了。高肇党羽遍布全国,为了不引起恐慌,宣称高肇舍不得先帝,自愿跟去的,其他人既往不究。
元恪是北魏的转折皇帝,死时三十三岁,给的谥号是:宣武皇帝。打了一辈子仗,只管宣布,不管指挥。元恪跟先祖一样,很想有一番作为,可惜性子软,眼界窄,也没经过帝王培训,更没有鲜卑族的野性,纯属有心无力。
元恪在位十几年,最大的功绩是完成了汉化,使鲜卑族的血液融入了汉族,再没人闹着要回草原。相反,草原上的人都闹着想来中原。
最大的败笔是只有一个儿子,就是接班的元诩。这事远看怪拓跋珪,定的那鬼规矩。近看怪元恪,性格太弱,配上高英的家法,后宫都没人敢生,北魏的香火就此开始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