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十一章 三鬼之危,再见李来享(1 / 2)
第200章 三鬼之危,再见李来享
坚守待援的计划,似乎化为了泡影。吴三桂实在不知道李本深能不能得到情报,并及时地赶来。
再强大的军队,一两天吃不饱,也会变成软脚虾。何况,粮草物资耗尽,对军心士气的打击,更是难以遏制的。
一脚踢开烧得焦糊的挡路之物,吴三桂的愤懑已经不加掩饰,身旁的众将噤若寒蝉,不敢开口说话。
谁都知道,形势已经是急转直下。直捣腹心,已经变成了孤军深入,成为了瓮中之鳖。
“为今之计,只有奋力出战,击破敌人围困,与友军会合,再剿灭蛮夷。”吴三桂发泄了心中的怒气,稍微冷静下来,回首扫视着众将。
此次征剿水西,他带来的嫡系人马不多,反倒是由降兵降将组成的部队才是主力。
这既是借刀杀人,也是锻炼和考验,更能保存实力。比如马宝、塔新策、沈应时等,都是原大西军的将领。
“王爷英明。”马宝躬身道:“末将愿率所部出战,为大军杀出血路。”
马宝,又名马三宝,原是孙可望部将,后转投李定国,以功封安定伯。
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向清军投降。因其骁勇,颇受吴三桂器重,授为忠勇中营总兵官,驻守曲靖营。
吴三桂微露笑容,赞赏地点了点头,说道:“马将军骁勇善战,必能击破蛮兵。”
历史上,果勇底的吴军被土兵团团围困竟达两个多月,粮草耗尽只得宰杀战马为食。
到被李本深救援而出时,吴军已是“兵亦丧万,唯余兵万八千,将弁数百人而已”。
现在的形势,对于吴军来说,更加的危急。别说两个月,顶多十来天之后,就要彻底断炊,不战自败。
而历史上导致李本深能够率军来援的原因,可能也不复存在。
一说是安如鼎派人去打探李本深所部的情况,反倒被擒住,使得李本深获知了吴三桂被围果勇底。
另一说则是吴三桂收买了安坤手下最有实力的土目叉戛那,拖延了土兵发动总攻的时间,终于等到了援军。
历史的改变是累加的,一点一点的不同,往往会导致最终结果的大变样,历史轨迹的大偏移。
“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少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少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家。”
事实上,每一个细节,都可能事关整体大局的成败。哪怕是很微小,往往也会成为胜败的关键,甚至会导致功亏一篑。
………………
在离大方一百五六十里的地方,黄立率领的人马,终于与临国公李来亨所部会合。
李来亨所部行进的速度不快,每天三四十里,前锋则是李岳率领的三个营,距离不过五六里。
“殿下率大军赶到,我军便可放开速度,尽快赶到大方啦!”李来亨参拜见礼,心中甚是唏嘘。
在巫山一别,已是小半年的时间。黄先生变成了太子殿下,且得到了所有将领官员的拥戴,更创造了令人钦佩无比的战绩。
这曾经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结果,但当真正实现,李来亨却有了几分不安。
黄立要依靠他们时,还比较心安;可当主客易势,黄立已经在将士们心中建立起威信,他们又不得不有些忧心的考虑。
但现在,也只能继续全心全意,甚至是更加地竭忠报效,才可能让殿下感念他们的功劳和忠诚,在历史问题上高抬贵手。
黄立哈哈笑着,扶起李来亨,打量了一下,说道:“临国公风采依旧呀!在茅麓山孤军坚守,牵制清军。我军出击湖广能获大胜,临国公和将士们功不可没。”
“殿下谬赞了。”李来亨显得稍有些局促,感受着变得更加自信的殿下,谦辞道:“在茅麓山,只是倚坚防御,甚是轻松。不比殿下东征西讨,最是辛苦。”
黄立摆了摆手,说道:“临国公不必谦辞,有功就是有功,这是谁都看得见的。”
李来亨赶忙伸手示意,请黄立进到大帐内。合兵一处,黄立的心情也轻松下来。
临国公李来亨带来的人马,可是原装的,又经过茅麓山战斗的洗礼锻炼,堪称最能打的明军。
而先期在川东重建基业的明军,经过了数次扩充,在整体战力上有所下降。还要假以时日,整合训练后,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