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老李原创:东北农村旧事琐忆(2 / 2)
孩子挨了打,大多会往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家跑,即使无处可跑,也会找个地方眯一会就算拉倒,常常是早上挨打,晚上屁股还在火烧火燎,不管怎样,这时,躲了一天的孩子们,只要听见当妈的喊一声“二狗子、三丫儿回家吃饭啦”,他们都会尥着蹶子往家跑!至于说离家出走,那是想多了,一个小屁孩儿,俩眼一抹黑往哪走啊,再说了,听讲话儿里说,外面拍花子的那么多,真要是让人拍了,怕是小命都没啦!再说到寻死觅活,更是个笑话,那年头儿,哪个孩子没挨过打呀,如果这点事儿你就寻死觅活,村西头大沟早都让死孩子填满啦!
(五)劳动及娱乐
1、劳动: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时家家孩子多,大人忙不过来,孩子就成了帮手,随着年龄增长,除了常规的带管弟弟妹妹之外,大人们还会给他们安排类似烧火做饭,放猪、割草,捡粪、薅苗,跑腿打酱油等活计,至于长到十四五岁,那就算半个劳动力了,也叫半啦子,只要不念书,就要跟大人一样出工,春种秋收,无冬历夏,天天早出晚归,每天都会有忙不完的活计。
那时候农业机械化程度特别低,劳动非常艰苦,以我的记忆,就拿大地的苞米来说,从春天到冬天,就有刨茬子、打栅子、起粪、送粪、坐水泡籽儿、开犁、点籽儿、滤粪、踩格子、打滚子、薅地、铲地、捉虫、趟地、打药、拔大草、放垄、擗苞米、割杆、拉杆、扒苞米、晒苞米、搓苞米等一整套活计,也正因如此,农民才有了“顺垄沟捡豆包,汗珠掉地摔八瓣”的感叹。
活多苦重,大人有时都受不了,更何况是孩子呢,于是这也成了当年农村孩子想拼命逃离农村的原因。
现在看来,在那个城乡户藉管制严格的年代,农村孩子脱离农村真是太难了:
一是参加选拔极其严格的征兵,当兵,除了体格好之外,还得根儿红苗正,最好是祖宗八代老贫农,只有这样才有参加初选的机会,经过村选社拔,百里挑一,千里挑一,才能当上兵,当兵后,如果在部队表现好,再转成志愿兵就能一步登天,算吃上工业粮了,当然了,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当了几年所谓的“大头兵”又会转业回来,不过这也不错,因为有了转业兵的身份,对象好找不说,有时还能在队里混个半脱产的民兵连长当当。
二是考学,那时候,农村孩子只要能考上中专、大专或者大学,就能直接吃上工业粮,算是一劳永逸了,不过这个比当兵还难,更有甚者,十里八村,好几年都考不上一个,偶有考上的,那父母都会乐的满脸跑嘴丫子,更会张罗四碟八碗,广告各方亲邻,算是祖坟咕咚咕咚冒青烟的大喜事啦。
三是结亲,女孩子如果长的花容月貌,或者长相一般,但不计较对方年龄大或身体智力有缺陷,也可以托媒人嫁到城里,至于说十八岁,五十三,中间相差三十五年的老夫少妻,或是各种缺陷的城里人,也不是谁都能接受的,更何况那个思想保守的年代呢,除非万不得已,大多数父母是不愿意让姑娘跳那样的火坑的。
2、娱乐:
那时家家都过的差不多,富也富不到哪去,穷也不至于揭不开锅,所以不论是集体劳作还是闲时小聚,赶大集,看大戏,扭秧歌,跑旱船,喝小酒,看小牌,都充满了娱乐精神,性情豪爽、直门大嗓的女人,喝点小烧儿就比比划划的男人,个个说话都自带喜感,正所谓,出了山海关,都是赵本山,至于亲家与亲家母、姐夫与小姨(舅)子、嫂子与小叔(姑)子聚在一起扯片儿栏,更会让人笑的肚子疼。
大人们忙里偷闲的穷欢乐,孩子们也一样乐在其中,一年四季,处于散养放羊状态的孩子们只要一闲,就会四处疯跑,抓特务、打尜儿、骑官马、撞拐子、划冰车、搋大酱、扇片唧,打口袋、跳格子……,春天破鞋露脚尖,夏天四马汗流,秋天裤子开裆,冬天大鼻子窟瞎,白天摔的血哧呼啦,晚上累的尿炕画地图,都难以阻挡他们追寻快乐的脚步。
(六)求学
1、学校:
那时村村有小学,远不过二三里,近就在家边啦,加上九岁才上学,小孩子一撒欢也就到了,上午九点上学,下午三点放学,语文数学一个老师,其他的体育、美术、音乐一个老师,如此,再加上一个校长,村小学的配置可以说是相当地短小精悍。
那时的学校,教学方法相当的简单粗放,老师教书,在育人的同时也打人,当然了,是打不听话的学生,从粉笔头砸脑门儿,到大耳刮子连环脚,再到用教鞭炫,皮的孩子上一天学,如果一天没挨老师打,那都算烧高香了。
关于校园形象,当时有句顺口溜:XX学校靠大道,破锣破鼓破洋号,老师象和尚,学生象老道!虽说不太恰当,但也多少说明点问题,至于说那时的大人,对孩子上学这件事,就相当于松羊上山,只要老师看着,不丢,犯错了你就给我狠劲打,回来时胳膊腿齐全就行了,至于说学了啥,那全凭造化,用他们的话来说,咱们呐,祖辈都是种地的,送你上学就是为了识俩字,别象我们,大字不识两口袋,将来万一去趟城里,别走差猫楼儿就行啦。
2、作业:
说到回家写作业,那就别想了,你要想写就在学校写完,前面说了,因为大人忙不过来,孩子回家都会有干不过来的活,没功夫写不说,即使有功夫,那作本上也会让不懂事的弟弟妹妹给扯的乱七八糟,至于说再甩点大鼻涕,沾点哈喇子也不稀奇。
至于家长辅导作业,那就更别想了,不会问家长,开啥玩笑啊,他们更不会,有的甚至还会让你少写两篇作业,为啥呀,他会说:“老闺女呀,家里来客(且)了,这两天爸的旱烟纸没了,你先给扯两张作业本,让我跟你七大爷儿卷根蛤蟆癞再说吧。”
3、补课:
说到补课,这个还是有的,不过是老师免费补的,那时候慧眼识珠的老师也是有的,真要是碰上哪个学生是多少年不遇的上等材料,而且自己也肯努力,老师们一定会齐心协力帮上一把的,尤其是那时的老师,虽说是脾气火暴,但他们更是心底无私,不图回报,常让后来走出去的学生,在多年后回想起来仍然是感动的热泪盈眶。
4、校园霸凌:
校园霸凌,这个原则上讲是没有的,如果非说有,那也应该叫互殴。
那时孩子挨熊有句口头禅:“你给我等着,我去找我哥”,言外之意,今天我打不过你,明天让我哥削你!当然了,也有没亲哥的,不过也能找来叔伯哥或者大表哥,如果实在没有,也能找姐,那时女孩子多的家里,常常会有一个体格强壮,生性彪悍的姐姐,更恐怖的是看似丁丁香香好欺负的黄毛小丫头,有的竟然会有好几个这样的姐姐,如果惹事生非的男孩子招上这样的主儿,再被几个黄毛丫头骑着打,那跪地告饶都是常有的事,更窝火的是摊上这样的事还不能搬救兵,当哥一听这个准保会笑着说:“这个呀,咱帮不了,好男不和女斗,再说了,你让丫头给打了,一定是把人家惹激了,活该!”
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孩子们也知道整天互殴不是个事,万一碰上搬救兵也不管用的校霸,如果告老师不管用,那就告家长,这招很管用,基本上是一招治敌,也是能征惯战校霸的恶梦,正应了当时的一句顺口溜: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有人告他爸,他爸打人可狠了,呱呱给他俩嘴巴儿!
5、分流:
快快乐乐,又打又闹的五年村小学上完,也就该上初中了,初中全公社就一个,除了少数人,离家十里八里那都算近的,那时家家孩子多,很少有自行车,于是那些学习差的,家庭条件不好,买不起自行车的,也就不念了,至于念的,有的也是会因为下雨发河,北风烟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闹了个白磨车轱辘,有的甚至没等到初中毕业就不念了。
初中毕业前,通常会有小中专考试,考上了,一鸣惊人,算是吃上工业粮了,至于没考上的,还可以参加中考,如果能考上县里的重点高中也算是凤毛麟角,半张嘴吃上工业粮了,当然也是出人头地,远比孔乙己强的多,堪比秀才啦。
6、校园生活:
那时,大多数的男生们除了不喜欢学习外,都喜欢在学校的木桌上用小刀刻 “早”字,他们也喜欢恶作剧,往老师讲桌里放蛤蟆,往女生文具盒里放大虫子,在前座起立回答问题时悄悄撤下凳子,然后看他人仰马翻地出洋相,男生们有时也会集体逃课,上山掏鸟窝,下河抓泥鳅……
那时的女生们似乎文明的多,她们会斯斯文文地用尺子量出课桌的中点,然后再用小刀划出一道线,并以此做为男同桌不可逾越的势力范围,女生们爱学习的多,班里的领导干部除了体育委员、劳动委员之外,诸如班长、团支书及学委等常常是她们,当然了,也有的女生喜欢在没事的时候拿出小镜子照自己迷人的小脸蛋,用划过火的火柴棍儿画眉毛,或是在下课时,照着歌本唱“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又或是几个人凑在一起窃窃私语,然后便捂着嘴咯咯地笑个不停……
那时明面上早恋的孩子不多,大概是大人说的对,营养不好,孩子发育的晚,小屁孩儿,还真是啥也不懂啊。
7、带饭
那时也时兴带午饭,家里条件好的,比如生产队长家的孩子,或者家里有吃工业粮的孩子,带的饭好,尤其是大冬天,铝饭盒往炉子上一放,大米饭,炒鸡蛋,余香绕梁,常常把人馋的哈喇子三日不绝!至于家庭条件差的,在家早上大都喝苞米面糊涂就咸菜条,午饭除了高粱米饭就咸菜条之外,大都是苞米面大饼子,通常的标配是先将嘎吱揭下来,然后在上面涂点大酱揪点葱叶,最后再合在一起,想来也算是乡村汉堡包啦。
(七)高中、中专、大专、大学:
写到这,我想带一笔当时算是比较小众的高中、中专、大专、和大学生活,这在我们七零后的记忆中亦是努力的,刻苦的,尤其是考入当年人人羡慕的,有象牙塔之称的高等学府,更不必说,这个仅从当年的录取率就可以略知一二了,不客气地讲,当年的小中专,能相当于现在的九八五了,至于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套到现在,算是铁铁的C9博士后啦!
(八)后记:
人生苦短,如今,当年闯进城里的七零后已是数着日子要退休的年龄,那些至今还留在村里的,大多都已成了含饴弄孙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了!
凭心而论,七零后应该是时代的幸运儿,我们生在和平年代,有几代同堂,父严母慈的大家庭,有从小到大相亲相爱的同胞兄弟姐妹,有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有炳烛夜读、奋发向上的青春岁月,及至成家立业,更是赶上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时期!
瑕不掩瑜,或许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对比前辈,想来七零后也算是幸福的一代了!
<!--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