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元始祖气,内丹流派(2 / 2)
先天无形,后天有形,有形易于把握运用,故炼气必自后天始,自有形而达于无形。
道家练气,常用功法中有胎息法。
所谓胎息,指胎儿于母腹中以脐随母呼吸,而不用口鼻。
这在常人当然不可能做到,因而流行之胎息法指口鼻极其轻微之呼吸,将呼吸炼至极为轻、细、绵、长,气达丹田。
葛洪于《抱朴子·释滞》中对胎息有很好的说明:
“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气出入之声。常令人多出入,以鸿毛着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渐习转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
自魏晋以至唐宋,习胎息者,颇为盛行,有关胎息之着述妇《胎息经》、《胎息铭》、《胎息精微论》等,其着名者不下十余种,大致为宋人编辑之《诸真圣胎神用诀》,辑录修炼胎息之道家经验口诀三十余家。
对胎息之玄理、要领、效验作了充分论述。但对胎息方法之正确把握,仍不出葛洪之论述。
宋文豪苏轼亦精研胎息,并有切实体会。他亦认为如纯然闭息,不但难为,且易伤生。
他反复体会孙思邈之论述:“吾默然而深思其旨,曰:夫闭气于胸膈使息之出入,动而不动,氤氲缥缈,若熏炉之烟,烹鼎之气,出入自如,无呼吸之者,此鸿毛可以不动矣。故心不起于念,虽过乎三百息,斯亦可也…吾虽勒也,然不闭也,其息至于数百,则出者加少,其不出者加多,内守充盛,血脉通流,上下相灌输,而吾之养生之理得矣。”
胎息为道家炼气中较普遍之功法,其根本特征即呼吸之轻、细、绵、长,至今仍见于许多气功法诀之中,为道家内丹养炼之重要基础功法。
道家修炼功法至唐以后有重大之发展,即“内丹”功法之创造。
内丹功法承继道家传统之守一、吐纳、行气、坐忘等修炼方法之精粹,以人之精、气、神作主要炼养对象,通过先天气、后天气的锻炼,使三者在体内凝聚成丹。
内丹一词,始见于南朝《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云:
“借外丹力修内丹,欲安众生先自安。”
唐末五代钟离权、吕洞宾、崔希范、陈抟等着名道家为内丹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宋元以后,内丹盛行,流派繁多,成为中国古代道家炼养最重要之体系。
其基本原理为:
“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
即认为太初无形无象之道,即真元之气,此气化为阴阳,阴阳再生成三,三衍生万物,此即宇宙之生成,道家谓之顺行,即有生有死,生生不息之道。
道家创内丹,据上述顺行生成之道逆而行之,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由三合二,由二合一,一归无极,重返本源,修真成仙,永离死生。
内丹流派繁多,有先性后命之北宗,有先命后性之南宗,有提倡阴阳同类双修之东派,也有于双修之中强调清静自然之西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