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火塘夜话(1 / 2)
陈小东是镇殡葬改革推进小组办公室成员,情况清楚,见程江河问话,接口道:“书记,市里才刚刚布置,正在宣传发动。”
陈水星道:“程书记,对于殡葬改革,从全局来看,于耕地于环保是有必要。
但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死者为大,入土为安。
强制性的一律实行火葬,在农村阻力大。
不仅普通群众难以接受,就是我们这些吃皇粮的也未必认同。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市政府要求在几个连片乡镇集中建立陵园,以后凡死人都要往集中的陵园送,在规定的区域下葬。
这实际上很难行得通!
你想,把自己亡故的亲人送到数十公里外的陵园,家里这么多的亲戚朋友怎么去送,需要多少交通费用?
清明时节亲人怎么去陵园扫墓?这些都是很现实的,政府不能不考虑!
但是,政府考虑得过来吗?”
程江河道:“你这说的倒是实情,作为市政府是宏观指导。但镇党委政府不能不考虑这些实际情况,拿出既体现殡葬改革精神,又切合民情的具体方案来。”
不知不觉,大家来到了大树村支部书记汪福家。
陈水星告诉程江河,村里没有办公场所,平时村里有什么活动也都在汪福家。
程江河嘴上没说,心想:“村两委怎么能在私人家办公呢?”
汪福家是一套明三暗五的土坯房。
陈水星说这在大树村算是比较好的房子了。
堂厅比较宽敞,有三十多平米,村十几个党员和村民组长平常开会正合适。
见镇领导来了,汪福赶紧把大家迎到里屋的火塘烤火取暖。
在西峰山区,家家户户都备有大大的火屋。
人们选择靠墙的一方,用条石一围,再用泥土压紧,便形成了一个矩形的火塘。
火塘,既是冬季全家人生火取暖的地方,也是招待客人的地方。
火坑中的柴火烧得旺旺的,吊在柴火中央的炊壶“扑哧扑哧”地冒着热气。
火塘边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头,捧着竹烟杆在“吧啦”着旱烟。年龄相仿的老伴坐在靠窗的地方,就着雪光,专注地做着针线活。
汪福告诉程江河,这是他的父母。
见有客人进来,老头夫妻忙起身打过招呼。
汪老撩起衣袖将手里的烟杆使劲擦了擦,递到程江河他们面前。
程江河和陈水星都表示不会抽烟,摆手谢了,先后接过汪福从火塘上茶罐里倒过来的热茶,一股浓浓的茶香味就钻入了鼻孔。
程江河一边喝着热茶,一边看着汪福在火塘里烤红薯。
汪福先以火塘中的火堆为中心刨一个半圆形的沟,然后依次将红苕埋入沟中,再用火堆中烧残的灰火加以覆盖,然后静心等候。
待一面熟软后将其翻身,以新的灰火重新加以覆盖。如此几遍。
见程江河对其很感兴趣,陈水星主动做起了讲解员:“山里人都喜欢在火塘里烧烤季节性粗粮。
倘若要将它们烧烤得有滋有味,还是有一番讲究。
红芋如果太粗,往往外面烧焦了,里面还有些夹生。如果太小,还未等你回过神来,就已经变成了焦炭。自然是以不大不小的条状为最好。
沙坡地里长出来的红苕性干,烧烤过后吃起来有一股栗子的味道。
平地里的红苕水汽重,烧烤过后吃起来就像深秋霜打后的柿子一样甜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