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对答(1 / 2)
殿试后的面圣,实际就是再走个过场,让皇帝确认一下这些进士是否有真才实学。一甲前三位,通常是问得最多的。
熙和帝昨夜看了苏惟生的所有文章,惊奇地发现他竟对农事也有独到的见解。
农业乃一国之本,只要农业发展好了,百姓衣食无忧,做土匪甚至造反的人就少了,边关蛮夷也不敢在大魏内乱之时趁火打劫。
如此一来,何愁不能国泰民安?
熙和帝扫了一眼十个低着头的进士,沉声问道,“苏惟生,朕看你过往的文章中提到过要加强农事管理,你说说,具体该怎么做?”
听到这个问题,后五位的人都没啥想法,赵怀瑾和排在第五名的钟进士却是心中一喜。
虽然听说过这苏惟生是寒门出身,但自来读书人就没几个下过地的——发奋读书还来不及,谁有那功夫去钻研农事?
何况苏惟生长得细皮嫩肉,一看就是娇生惯养的主儿,能知道怎么种田?
现在被问到头上,要是他答不上来,露出不学无术的端倪,那状元名头铁定是没有了,届时他们不就能再进一名?
赵怀瑾心里尤其复杂,这两日父亲分析过,以他的才学,状元之位已是板上钉钉。
岂料皇帝也不知抽了哪门子风,竟硬生生点了苏惟生为头名。
他为状元之位准备了这么久,怎甘心让别人夺了去?苏惟生要是出丑,他还真是乐见其成。
所以两人都情不自禁竖起了耳朵。
苏惟生却是乐了,自备考乡试以来,他就没去过庄子上了,但他还有个爹啊!
苏正德对稼穑之事是真心喜欢,也是真有天分。让他来考科举、之乎者也的不成,说起农事来却头头是道,而且总能想出出人意料的法子。
这两年他从各方面入手,生生把自家庄子上的产量提高了好几成,还将法子教给了清水村的村民和亲眷家里的庄头。
后来一传十十传百,连当时尚未升官的杭参政也听说了,把苏正德叫去商量了好几天,最后挑了平宁县进行试点。
前头苏正德来信时说,如今陈县令和已升任博阳府知府的柳大人还想上折子给他请功呢。不过被他拒绝了。
苏正德始终把自己当庄稼人,觉得无论往后生活怎样,都不能忘记农户之艰难。
因此经常拉着苏惟生给他细讲其中门道,苏惟生进京之后,信上也时有提及。
连博阳府那位王大夫的小儿子也被他带着成日往田间跑,本职工作都给忘了。
苏惟生觉着吧,等回了博阳,王大夫肯定得找他诉诉苦啥的。
说来王大夫与苏惟生家确实有些渊源。
当初家里一穷二白,采草药卖银子那会儿,接待他们的王掌柜就是这位王大夫的亲叔叔。
王掌柜的大哥是在博阳府开的诊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