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均于虚己,不使道纯(平衡性溢出和虚空罚站)(1 / 2)
一个“彻底无私”的人,成不了事,因为根本不存在,就是“虚空状态”的;因为,“私”就是心中所念、所想的造化显象;是极度的“私化”作用,才会形成“认知体系”;
如果,不存在“私”,牛顿是不会发现万有引力的;
人文认知的起点就是“有私化”的认知;
只是有些“私”很大,很宏观,而且也做到了很好的平衡性,所以才看起来像“无私”;
即,“私”大到可以包容下整个世界,大到像道一样大,这样,被你包容的事物,才会感受到你不一样的公有化私心;
而你的私心,大到自己,那么就是自身的私;大到一个家庭,为了一个家,那么就是私家;大到一个乡镇,就是为镇上的大家谋利,大家都会很感激你;大到一个帼家,整个帼家都会为你欢呼;但也,大到像“道”一样的话,就是又会变得普通,就是变成为这种事物的本身自己,广德若不足,变成芸芸众生的普通一份子,各司其职,就也没什么可要求的了;
因为,这本身就只是它自身的一种平衡状态,就也没什么硬性的观念可言;
只能是说,在将“公私联系起来时”,才会更合理些;
而当你的私变得像道一样时,未以其无私焉,故能成其私;因为,道是一种“连自身虚空性都要去平衡的状态”,于是乎才生成了“非空的非虚状态”,而也这样才是真正的“无私”,不然只为别人,不为自己,这种人基本是活不下来的;因为,说句不好听的,这种人怎么活?靠什么活?只有当你有所“得”的时候,你才能活,但“得”就是说,需要你进行自身的私化;包括“吃饭”都是“私化”的过程;
以其,“道”是因为在平衡外界的同时,也在平衡自身;在形成自身“私有”的中心化同时,也再同时不断地进行去中心化的“公有”;以此来达到一种“绝对不留余地的平衡”;
故,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普,就是众多的意思,就是普遍,但也同时就是说,变得普通“无为”;
故,以身观身,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即,道是一种不留任何余地的平衡;
因为,“道”就是为了寻求一种“纯粹的平衡”,所以,它连“虚空”都不会放过,连可以说是自身的虚空都不放过,而“平衡虚空”也便就是“道”和“道生万物”的主要作用了;
是为了“平衡虚空·平衡虚空的孤深性”,所以,才产生了“非空有物的另一面未知状态”;这是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绝对平衡状态”;
是“道的极反作用”,也是“道”的“平衡性”;道是一种“绝对平衡态”;
但也,因为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第二种事物”,所以:
其,外无外,空非空,以虚空平衡外物,以非空平衡虚空,不使道纯,故,道,均于虚己,而成就自然;
均于虚己,不使道纯;(虚己若不足;)
就是说,不会让“道”陷入到一种纯粹的单一方面中;因为,不可能使之单片化,宁可自均,自己将自己平衡、均衡化,也不会恪守一件固态、固定的事物状态;
而“均于虚己”,和让你变得谦虚也没什么太大关系,可以理解为谦虚,但是,这是在思辨证道,就是说,均,就是平衡的均用,均于虚己,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只剩下“虚空”的什么都没有,却为什么会生成“非空的未知”,是因为,“道”在连“虚空”这种单片的固定状态概念和理念都在进行一种源自于“虚空的自身平衡”;
是因为在一种无有状态中的“虚空”的自身平衡,生成了“非空”状态;所以,“道”则是为一种连自身“纯粹空无”都要去平衡的事物规律;
所以是,均于虚己,不使道纯;不使道纯,就是说,不会让道陷入于一种“绝对的单一状态”;“道”是在一种寂兮寥兮,再无它物情况中,连自身“虚空”都要去“平衡·不去违背·也无法违背”的事物状态;因为,相比于“道”的有无面,它更是为一种“相互平衡”;
即,连“虚空”都没办法做到单方面“垄断”;因为会有“非空”生成,使得“虚空”不再是一种“纯粹的状态”,以此来抵消“虚空”的这样一种“垄断特征”;
而这,其实才是“道·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不单是“作为·不作为”,当然,你要这样解释也行,而是“虚空·自身平衡的不违背性·和无法违背性”导致了“非空”,导致了我们这个世界的生成;(为,具有一定“违”的意思;)
即,“虚空,没办法违背自身的一种绝对平衡状态”;导致了“自身的平衡相别”,从而生成了“非空”状态;
源自于“虚空的本身平衡作用”;
因为,“虚空”就已经是这个世界很终极的一面了;是终极,也是开始;因为如果“虚空”单方面的将这个世界“暂停”,那么,就是说,它平衡了一切,却并没有平衡自身;
那么,就是说,这样的“虚空”理念就好像是如同幌子一样;但也,并不是因为它是虚空,所以,它可以平衡一切,然后平衡自身;
而是,它平衡了自身以后,才能出现“非空”,才可以生成有物;
因为,在我们探究“以空入道”的过程中,就已经发现这个世界并不存在“第二种事物”;所有存在的事物,都需要依赖“空无”才能显现;
可于“空无”中生成的事物,并不会凭空出现和消失,那么,就是说,是“空无”本身的平衡性,或者说,是一种“不被我们了解的虚空平衡状态”,导致了事物“非空”的一面出现;
这是“虚空的自性”,即“虚空自性平衡”;
即,不是因为它是“空无”,所以“平衡”;
而是,在“平衡”的基础上,我们同时发现了“空无”是为一种“没有干扰的平衡”;包纳万物,透过万物的特征就不多说了;
即,“空无(虚空)”是为一种“不被干扰的平衡”,而这种平衡性,更像是一种空中的规则;即,它是一种不被外物干扰的平衡;
所以,“这种平衡”就连虚空本身也要去平衡;所以,就当有一“正的虚空”时,就会有一“反的虚空”以此来去其中平衡;
而当这个世界是为“纯空·纯粹一无所有的绝对状态”时,那么,这种“平衡”,所剩下的,不就只剩能够去“平衡自身虚空”了;
以此,来形成出一种“如同虚空极反的本身平衡”状态,即,就好像是最终平衡了自己本身,以此来生成出我们这个世界,以“无极生有”,出现了我们所讨论的“极反”,开始以“无生有”;
但其,我们知道,这个世界并不存在其他事物,那么就是说,它在一种不被干扰的平衡状态中平衡了万物以后,在一种绝对虚空中最后就只剩去平衡自身,然后生成“非空”;
而生成“非空”,这种如同自身对立面一样的事物,那么,对这种“不被干扰的平衡”而言,就是说“虚空”因为“平衡”的原因,就好像是出现了单方面“极反”,生成了“非空般的有物”;
而生成出一个“非空”,比如称为“正·非空”,那么就会同时生成出一个“可以抵消非空的非空”,称为“反·非空”;或者用“阴阳”来描述也行;
即,当“虚空”是“对称平衡”时,就是有“正虚空和反虚空”;当“虚空”是单一时,那么,就是会因为这个世界的“平衡性”,而出现“非空·正非空和反非空”;
如此的话,就是“四个对象”了;替换下概念,就是之前曾经有过的“无有的阴和无有的阳”以及“有物·阴”和“有物阳”;
即,这里,当我们所面向的“对象”就只有“一个虚空”,即,“纯粹的虚空”;
那么,它就会因为一种“不被干扰的平衡”原因,而无法继续做到“独占虚空”这种单一性的虚空品性,所能够“被平衡”的就只是为,去和“自身的另一面非空”相互互动了;
感觉我这里描述的相当凌乱啊;唉;整个人麻了都;想哭;脑干不够用了;
因为,它除了去“平衡”自身的一无所有外,别无选择;
因为,我们要知道,“虚空”是无法作为的,没有主动性,且,虚空,本身具有的属性概念就是一种“不被干扰的平衡”;
因为在我们的一系列讨论中,都是需要透过“虚空”来进行事物参照;
可这时,就是说,“我们需要以虚空去对虚空进行参照”;
我们需要以“虚空的平衡性原理”去对它的“纯粹空无性”进行参照;因为,要发现“它”为什么,在一种“纯空”的状态下,需要“平衡出自身非空的一面”;就好像“极反”一样;
但却和讨论“极反”时的思路不大一样;
因为,这里不仅需要讨论在“纯粹的虚空”状态会出现“非空现象”,且,还需要讨论“它”的一种“不违背·且无法违背”即“无为而无不为”的一种状态;
因为,“虚空”的话,是没有“作为”的,且为什么会在一种“没有作为”的状态下,还要同时保持一种“不违背·且无法违背的变化”的特征;
且……且……且在这种“不违背·且无法违背的虚空特征”条件下,再去生成这个世界的一切,以此的“无不为”;
而这时的话,你就大概会知道“老子”在讨论什么了;就是会知道,他为什么会去讲“惟道是从”了;因为你别无选择,全都是大自然的规律,但是却没人知道大自然的规律是什么;
以其老子的话,他是不太会去强调规则的,因为,你的任何规则都是在“自然”条件下完成和制定的;都是在这种“空无中的无为(违)规则中”以“平衡”的方式变化而出的;
就是不断地进行如同“重新般的讨论”,直到缕清其中的思路;
以其我们觉得自己了解了“虚空”,但当真是有了解到“虚空中的虚空”吗?
这才是“天外有天”;“天”就是“空”的;
而以这种方式,即,在虚空的这方面是无法和现代人进行沟通的;就……随意,无所谓沟通不沟通,也无所谓大家心中都各自恃有什么念想,因为都一样,反正也就活这几十百来年,自己看着办就行;就当是宾客,来看一看现如今的众生都是怎么样生活的;
而也,说句自私的话,也是关于教育这方面,就是那些教你的人不一定是为了害你,但不教你的人肯定也没想过你好,因为,你的好坏对他而言根本无关紧要;
回到虚空中;
以其,我们是因为发现了“空无可以平衡一切事物后”,但却当整个世界都变成一片虚无时,它自身又该如何平衡自身;
而也,我们会发现,只有“虚空”在平衡了自身后,它才可以“生成万物”;才可以做到“无为(无违)而无不为(一切都是空无的本身,万法皆空)”;然后,一切的一切都是会由它来显化;
然后,以此,我们才会以“无为始”;因为,它是我们辩证的最终状态,却也是为一切的“开始状态”;
那么,此阶段中,就是来看看“虚空”究竟是如何“平衡自身”的,以及,“虚空·它”为什么在一种无作为的状态下,可以不违背自身的平衡性;
即,它的自身“平衡性”是源自于哪里?为什么我们产生了这样的“观念”;
那么,想要发现“虚空·空无”为什么“具有平衡性”,就是需要去看看它都作用了哪些事情;以及“虚空的纯空现象”是一种什么状态;
因为,首先我们是通过“空中的无有阴阳的相互关系”了解到这个世界“一种不能言说的未知”;因为,我们不知道“空无·无有阴阳的一体相生状态”是什么;
而能够了解到的则是,这种状态“它”是处于“无和有”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
就是说,是“无的极反”生成了这样的状态;从而维持在了一种“未知的平衡”中;且,无的极反是为一种必然状态;
因为,“空无·无有阴阳的相生状态”是“恒·常”的;就是说,相比于“无和有”这般的对立,这种“未知的空中平衡”才是一种绝对的衡量标准;
而为什么要用“无·空无·无极·虚空”作为一种“开始出现·未知的非空平衡状态”;
为什么不用其他的概念来,进行关于“非空的未知平衡”参考项讨论;
因为,“非空的未知平衡”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但一定是区别于“无”的,且任何一种事物、任何一种事物都是可以以“空无”作为参照面的;
所以,我们会发现,“非空的未知平衡”是需要“无的极反”状态的;它一定会从“无的极反”状态中出现;即,它只能是从“无中而来”,因为,它的本身就是“空无的无有阴阳的相生状态”;
但同时“它”也不会一直出现,而是,在形成“如同极有般的有极”后,会形成“有极的物反状态”;因为,根据“空中法则”,当形成“出现”,就会形成“消失”;
而它却是“出现和消失”的平衡一体共有态;不会绝空,也不会绝有;不会绝对空无,也不会绝对仅有;
因为,“它”最终都是会将自身通过好似两个极反状态,维持在一种“非空的混沌未知平衡”中;
即,就是说,它没办法“完完全全的空”,也没办法“一直绝对极有”;而当出现了“极有状态”时,就会出现“物反”;
但,也就是说,这种“极·有无两极”,是一直存在的;而它本身是为一种“似有非有·似空非空”的状态;看起来就像是“混沌”一样;
那么,就是说,它本身需要维持在“有无两极之间”,是介于“无和有”,能够维持在“无和有”之间平衡的一种“未知状态”;
因为,就目前而言,我们并不知道这种“空无·无有阴阳相生的状态”是什么;但是“它”带来给了我们一种“非空”的感觉;
但,这种“非空的状态”,却本质“自性”也是“空”的,但是,它却是会一直保持在这种“非空”的状态中;
而这种“非空”却是起源于“空无”,然后形成“非空有物”以至于出现极反,再回到“空无”之中;
因为“非空”就是因为“空无的极反·无极”而生出的;一切的“有(非空)”都是从“无的极反”中而来;
即,一切的“非空”,只能是从“无”中而来;因为,这其中“空·非空”是存在有一种“平衡”是无法被打破的;
而这种“非空”的概念是怎么来的?
是因为,我们发现了“非实证性世界”;
因为发现了“非实证性世界”,所以,了解到了“空中·无有阴阳的相生状态”是一种我们暂时无法了解的“未知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