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儒与道(2 / 2)
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世界上可以解释清楚的道,就称不上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可以定名的名,同样谈不上是永恒之名。因此,也在这之下,整个大汉得到了大治。
人们开始务实,不再去争名夺利,天下也就有了大治的迹象了。
而根据历史记载,汉文帝晚年时期,仓库里的粟米因为太陈而开始发酵,就连串钱的绳子,都被钱给压断了。
而之后的汉景帝上位,他依旧沿袭了其父亲汉文帝的治国理念,同时,也打算削番了。
毕竟,老子给留下这么大一份财产,就是为了给自己搞事情的。正因为如此,他重用晁错,但藩国的势力确实太大了,而这时,汉景帝唯一做错的事,也就发生了。
那就是汉景帝,确确实实把晁错给杀了,结果,藩国却并没有退兵,反而更加凶狠了,也亏了汉景帝有周亚夫,不然,天下也没那么容易平定。
不得不说,大汉的庙号可是很严格的,汉景帝这么一个好皇帝,就是因为一场七国之乱,他都没有庙号,有的,也只是一个谥号。
汉景帝死后,汉武帝也就即位了,或许从一开始,汉武帝就打算当一个好皇帝。但他却突然发现,朝廷上世家势力太多了,以至于,他自己都举步维艰。
当皇帝,明君不容易,昏君也不容易,而庸君却是常态。
毕竟,你要当明君,就要让朝臣,世家让出利益。这些大臣们,可是会劝阻你。
你要当昏君,大臣们,同样会劝阻你。你除非特别能折腾,才能把国家折腾的亡国。
因此,庸君是常态。
但汉武帝并不想当一个庸君,因此,他也就开始启用了儒家,完全和自己老爹的政策,反着来。
而在窦太后死后,汉武帝以雷霆之势,快速清理了那帮旧臣,但一个新的问题,也就产生了,奶奶的,动手太快,以至于无人可用了。
而哪里有人才?将军汉武帝不缺,他缺的,是文臣,因此,儒家也就正式上场了。
原本汉武帝对于儒学这种温和的学说,是比较反感的,但经历了发展之后的儒学,却也让汉武帝格外喜欢。
而董仲舒也提出了“罢拙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是当时的一代大儒,为了使儒家思想被统治阶级所采用,董仲舒揣摩汉武帝的心思,在儒家思想中加入了“君权神授”思想和“三纲五常”的主张。
而所谓的“君权神授”,就是说君主的权力是上天赋予的,君主是上天的儿子,代表上天来统治人类。
那“三纲五常”,则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的五种道德标准。
要求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必须要亡。女子没出嫁之前听父亲,出嫁了要听丈夫的,丈夫不在听儿子的。
而正因为儒家这一改变,也让汉武帝发现,这简直就是为他量身打造的啊!
毕竟,汉武帝的主张,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号令,皇帝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意志。他要让皇权更加集中,让臣子更加听话。